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自2001年加入WTO以来,对外经济往来在逐年增加,随着国际收支项目下资本账户可兑换项目的逐步开放,以及意愿结售汇实行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往来空前扩大,与国际间的经济往来日益频繁。对企业来说,必须持有多样化的币种结构,才能满足不同的支付需要;对个体而言,人们不管是直接支付的需要,还是作为价值储藏的手段,都会产生对外币的需求,因此必然会有货币替代的发生。另外,随着我国逐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市场化,金融自由化改革进一步深入,人民币国际化在积极的推进中,本币替代外币的货币替代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一个必然现象。 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拉美的一些国家,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美元化”现象,对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自此,很多西方学者致力于对货币替代的研究,并提出了适合西方经济背景下的货币替代模型。但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汇率和利率还没有市场化,很大程度受到金融当局主观意愿的影响,因此,不能照搬西方理论,应当提出适合我国人民币货币替代模型。 本文选取1994年-2010年的相关季度数据,在“资产组合需求”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我国的货币替代的模型,并建立了VAR模型,通过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得出了影响我国的人民币货币替代的因素,并根据影响因素的方差分解,得出了相关因素对本外币替代的影响程度的重要性。实证分析得出:我国的国民收入水平与货币替代负相关,与货币反替代正相关;实际有效汇率与货币替代正相关,与货币反替代负相关;中国和美国的短期利率差异与货币替代负相关,与货币反替代正相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增长率与货币替代正相关,与货币反替代负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