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婺源“回皖运动”的传播过程研究

来源 :安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tshu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中国政区边界演变的历史来看,由于过去政府的管理事项较为简单,未曾予以彻底整理,因此造成政区参差不齐和界线混淆不清等问题。自清末“新政”后,政府对辖区的治理日趋细密化。随着西方政治理念的涌入,这种情况延续至民国时期发生了重大变化。国民政府在行政管理上试图走法治化、科学化、规范化的西方道路,对过去时期“无序、被动、粗放型”的行政区域界线管理方式进行变革,制定勘定行政区域界线的计划,并颁布专门的法规。因此,民国时期,各省由于界线问题发生地方矛盾亦相应增多。  历代以来,婺源均隶属安徽,“诚以婺源一县,以言历史,则与徽属各县同隶皖省千余载;以言地理,则与徽属各县同为黄山山脉之高原;以言文化,则与徽属各县同受朱熹汪戴诸先哲学说之熏陶;以言经济,则与徽属各县同为上质硗瘠,农事不兴,民多远步经商,以谋生计,盖婺源之与徽属各县,风尚从向,情感甚笃”。无论是地理、历史,还是经济、文化,婺源都与徽州一脉相承。1934年6月,军事委员会南昌行营以“婺源僻远山陬,层峦叠嶂,匪数难除,为便利清剿”,议将婺源划为江西省管辖,提交行政院会议通过后,分饬皖赣两省政府。婺源划归江西省所辖的消息传出后,在徽州尤其是婺源县内,引起了很大反响,各阶层纷纷进行抗争以示不满。以抗战胜利为界,前后抗争形式和效果有较大差异。前期,民众抗争情绪及行动较为激烈,但是受战争因素的影响,回皖运动暂时沉寂。抗战胜利后,回皖运动全面爆发,各阶层掀起了更大规模的抗争,致使回皖运动持续并达到高潮。1947年3月,南京国民政府派员赴婺会勘而后婺源返皖,这标志着回皖运动最后的胜利。  社会运动是由团结起来的人群所发动,通过持续性的集体挑战,意图改变社会现状的行为。在中国民众政治参与和利益表达渠道有限的情况下,社会运动的出现可以彰显某一类型的问题,表达特定群体的利益,它在某种程度上发挥着“社会自我保护的作用”。并不是所有的集体行动都能在中国社会出现,而能够演化成社会运动形态的集体行动更是少见。回皖运动是一场地域性的政治抗争运动,过程中各阶层基于自身的利益而进行抗争,上层群体的联署请愿、中层群体的宣传呼吁以及下层群体的游行抵抗,通过集体的努力,意图将婺源重新划归安徽省管辖。针对不同的群体,他们发展出了不同的媒介策略,分别通过报刊、公函电文、会议演讲、标语口号等媒介形式进行相应地抗争。整体而言,通过对回皖运动的传播过程进行研究,综合分析在运动过程中各方作为传播者角色所体现出来的复杂联动关系、通过何种媒介进行有效传播并取得何种效果及在此过程中传播与政治的关系。借助此项研究,可以洞察回皖运动之始末,对徽文化的研究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其他文献
2011年“PM2.5”一词进入公众的视野,成为社会热点话题。“PM2.5”从一则单纯的专业术语演变成为公共议题,体现着环境问题的社会建构过程,而大众传媒是这一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