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是一类同时累及上、下运动神经元系统变性疾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生存期约为3-5年。其中呼吸功能损害几乎存在于所有ALS患者的病程中,是患者死亡最主要的原因。肺通气功能测试是临床常用的评估ALS患者呼吸功能的方法,测试指标包括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肺活量(vital capacity,VC)、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orced expired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用力呼气高峰流量(peak expiratory flow,PEF)和最大分钟通气量等,被广泛用于临床决策中。关于ALS患者呼吸功能损害特点的认识仍有争议,如起病部位对肺通气功能损害程度的影响、呼吸功能进展速率对预后影响等方面。目前基于中国人群的ALS患者呼吸功能方面研究数目有限。研究目的:通过对北京协和医院就诊ALS患者进行统计分析,探究ALS患者呼吸功能损害的特点,可能的相关因素和与预后的关系。研究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共纳入2014年1月至2017年4月在北京协和医院就诊并行肺通气功能测定ALS患者共计159例。记录患者的起病年龄、性别、发病至诊断时间、ALSFRS-R评分、起病部位和受累部位等基本信息;在2016年3月和2017年1月分别进行随访,随访内容为生存情况、呼吸机使用情况和ALSFRS-R评分。将患者根据起病部位分为球部起病和肢体起病组;另根据病程中是否有球部受累分为有球部受累组和仅肢体受累组;最后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159例患者平均起病年龄52.9± 10.1岁,男:女为1.24:1;球部起病者占17.0%,肢体起病者占81.6%;球部起病者起病至诊断时间(7.0 vs.11.5月,p=0.004)和起病至肺通气功能测试病程(8.0 vs.12.0月,p=0.027)短于肢体起病者。球部受累者占47.4%,仅肢体受累者占52.6%,两组间在起病年龄(54.6 vs.50.9岁,p=0.025)、发病至诊断时间(8.5vs12.0 月,p=0.026)和 ALSFRS-R 评分(38.Ovs 42.0,p=0.004)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各组肺通气功能损害患者中,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所占比例最大,仅有26.0%ALS患者出现了呼吸系统相关的症状。平均 FVC%、FEV1%和 PEF%%分别为 86.7%±22.2%,85.690±19.2%和 83.2%±21.7%。校正性别、ALSFRS-R评分、发病至诊断时间、BMI和起病年龄后,当病程小于14个月时,起病部位间三个肺通气功能指标无差异;当病程超过14个月后,球部起病FVC%、FEV1%和PEF%分别为较肢体起病组下降27.5%0(95%CI:4.3%,50.7%)、24.7%(95%(CI:4.3%,45.2%)和42.0%(95%CI:17.7%,66.4%)。在病程不分层情况下,球部受累组FVC%、FEV1%和PEF%分别较肢体起病组下降8.7 0%(95%CI:0.5%,16.9%)、10.0%(95%CI:2.3%,17.6%)和 5.9%(95%CI:2.4%,17.6%)。多元回归探查其他.与ALS肺通气功能损害相关的危险因素有男性和ALSFRS-R评分低。FVC%、FEV1%和PEF%的下降速度分别为0.7%/月、0.8%/月和1.0%/月;不同起病部位组间无差异;病程中存在球部受累组患者的△ FVC%、△ FEV1%和△ PEF%分别是 1.5%(95%CI:0.0%-18.5%),1.4%(95%CI:0.0%-9.8%)和 1.8%(95%CI:0.0%-42.3%),较之于仅有肢体受累组 0.2%(95%CI:0.0%-10.4%),0.5%(95%CI:0.0%-8.0%)和0.4%(95%CI:0.05%-8.9%)更高(p<0.001,p<0.001 和 p=0.003)。生存分析方面,总体预估中位生存时间为69.0(42.4,95.6)月;FVC%≤80%者预后较之于FVC%>80%者更差(HR=5.41(95%CI:2.28,12.83))。其他影响生存预后因素包括起病年龄≥55岁(HR=2.62),高△FVC%(HR=1.25)、△FEV1(HR=1.45)和 △PEF%%(HR=1.08)。结论:1)早期ALS患者呼吸功能损害常无相关临床表现,应注意尽早识别,及时筛查。2)呼吸功能受累的相关因素有男性、球部受累、起病至测试时病程长、ALSFRS-R评分低;3)球部区域受累是肺通气功能损害程度加重的危险因素,而非仅限于球部起病;4)球部受累患者的呼吸功能损害进展速度高于肢体起病患者;5)ALS患者不良预后的预测因子包括存在呼吸功能受累,呼吸功能下降速度快和起病年龄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