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一些用直接充填修复效果欠佳的牙体缺损的患牙,间接修复体修复是我们最佳的修复选择。临床上,我们常使用的间接修复体有嵌体修复和全冠修复。较全冠相比,它具有尽可能保存剩余牙体组织的优点而被优先选择。随着粘接技术的提升,嵌体,通过粘接及固位形修复,已作为现在临床常用的牙体缺损后的间接修复体之一。但仍需要有剩余的牙体组织来提供足够的抗力。嵌体可以使用不同的材料制作,如金属嵌体、瓷嵌体等。随着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computer aided design/manufacturing,CAD/CAM)技术的兴起,全瓷材料也因为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易切削性被广泛应用。根据瓷材料的弹性模量的不同,要求修复体不同的的厚度承受咬合力,临床上大多使用弹性模量较高的瓷材料,通常的厚度推荐在1.5-2mm。17年里,Otto等人对187个全瓷嵌体进行回访,显示其具有88.7%的成功率,在失败病例中嵌体折裂占62%,牙体折裂占14%。本课题采用医学三维重建及有限元应力分析的方法,收集符合研究标准的下颌第一磨牙离体牙,对其进行计算机模拟缺损并修复后,分析了在不同的载荷、不同方向下,牙体及修复体各部分组织应力分布的几种工况,对临床工作中嵌体修复提供实验依据。并对临床上的病例进行回访,得出可靠数据。实验目的和方法:1.下颌第一磨牙贴面修复的应力分析:采用Micro-CT扫描、Mimics软件、ANSYS软件建立下颌第一磨牙全冠的三维实体模型并模拟出面磨损后要求瓷贴面修复时的面,在牙体硬组织在牙槽骨固定约束下,对牙冠部不同位点施加600N最大咬合力、日常咀嚼225N垂直和45度斜向三种载荷。分析比较牙体各部分硬组织的应力分布和最大等效应力值。2.根管治疗后下颌第一磨牙Ⅱ类洞修复的应力分析:建立下颌第一磨牙的三维实体模型并计算机模拟出根管治疗后嵌体Ⅱ类洞型的缺损,对牙冠部不同位点施加600N最大咬合力、日常咀嚼225N垂直、水平及45度斜向四种载荷,分别使用两种嵌体修复材料,分析比较牙体组织与两种修复体的应力分布和最大等效应力值。3.瓷嵌体修复的临床回访研究:对在空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牙体科就诊CAD/CAM制作瓷嵌体修复治疗的292例患者为回访对象,经过1~3年的使用,对嵌体修复后的患者进行临床检查并拍摄X线片,评估近远期效果。实验结果1.下颌第一磨牙贴面修复的应力分析中,在垂直加载时,瓷贴面修复后牙体的面应力主要集中于其远中,并向近中递减。颊面的应力集中于牙颈部牙槽嵴处。嵌体修复后嵌体应力与对照完整的牙齿面相似,主要集中于近中颊尖并向根方递减。斜向加载时,实验组的牙体面应力主要集中于远中舌侧,向近中及颊侧递减。牙体应力主要集中于远中牙颈部平牙槽嵴处,应力分布较为弥散。贴面修复后,贴面的应力主要集中于远中颊尖,其次为近中颊尖,应力自颊侧牙尖向舌侧及根方递减。证明后面瓷贴面修复后应力主要集中于嵌体处,牙体应力大大减小。2.根管治疗术后下颌第一磨牙Ⅱ类洞修复的应力分析:对于剩余牙体组织厚度大于2mm的患牙,嵌体修复是可行的。对于侧壁较少时,我们可选用弹性模量较大的修复体,嵌体承担了大部分加载力,可起到保护容易应力集中的部位。颊侧壁厚度为3mm时,日常咀嚼时,没有加载直接作用于修复体,修复体接触面的最大等效应力源于距修复体边缘最近的加载点。预备嵌体洞型时,尽可能把避开咬合接触点,作用于修复体的咬合点尽量均匀。有效减少本体失效概率,增长其使用寿命。3.经统计,1年回访的成功率为97.70%,2年回访的成功率为93.48%,3年回访的成功率为93.07%。这一数据与文献报道相近。证明嵌体修复是可靠的修复方式。并且,活髓牙与根管治疗后牙体缺损,使用嵌体修复的3年成功率并无统计学差异。实验结论:1.瓷贴面修复后应力主要集中于嵌体处,瓷贴面承担了大部分加载力,较少的力量传导至牙体,牙齿磨耗后瓷嵌体修复是一种较佳的选择。2.对于剩余牙体组织厚度大于2mm的患牙,嵌体修复是可行的。对于侧壁较少时,我们可选用弹性模量较大的修复体,嵌体承担了大部分加载力,可起到保护应力易集中的部位。3.尽可能的保留轴壁的牙体组织,增强牙体的抗力性。4.嵌体预备时,尽量避开咬合接触点,同时使作用于修复体的咬合点分布均匀,有效减少牙体失效概率,增长其使用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