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致力于分析社会交往中产生的歧义。由于人际交往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是动态的,因此传统的歧义研究不能充分解释实际交往中产生的歧义问题,还必须把社交场合考虑在内。况且,传统的歧义研究多着眼于其消极的一面。事实上,在实际交往过程中,有时人们故意运用歧义,增加话语的幽默性,尤其是获得意想不到的广告效应。再者,笔者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发现歧义现象对学生的英语学习确实产生过消极影响,因此本文试图从社会语言学及语用学角度出发,利用言语行为理论、动态顺应理论、原型理论以及模糊语言学理论重新审视歧义现象,具体分析不同的社会背景中歧义的产生以及歧义的积极作用。 第一章主要介绍歧义研究的相关工作。首先,作者从语言性歧义的几个层面,即语音、词汇、语法、句法,叙述歧义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以及非语言性层面,即哲学、文学、心理学、以及计算科学,对歧义的研究。然后论述本文所涉及到的语言学及语用学理论,包括言语行为理论,顺应论、原型理论以及模糊语言学理论。 第二章从言语交际的意图出发,分析歧义的两种形式:故意歧义和非故意歧义,其各自又可以从潜在歧义和实际歧义两个角度进行具体分析。 第三章旨在探索不同言语交际语境中产生的歧义。由于人际间的交往离不开一定的语境,所以研究歧义还必须把交际语境考虑在内。本章研究共有知识、文化背景、社会公共制度、方言和语域、以及语言的变体等几个层面上歧义的产生及其原因。 第四章着重于分析歧义的积极作用。长期以来,对歧义的研究多着眼于歧义的负面影响以及如何在交际过程中消除歧义,而忽略了对其正面作用的肯定。事实上,故意运用歧义也会起到幽默的效果。本章从人际交往、文学、尤其是广告等三个方面论述歧义所起的积极作用,尤其是在广告中的运用。 第五章是本文的结论。语言学习的过程不只是单词和阅读的学习过程。语言学习者若要真正掌握一门语言,以期达到熟练交际的目的,还必须很好地掌握一定社会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以及社会公共制度。唯有如此,才能达到学习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