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在体育学院田径普修课中,掷标枪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田径运动项目。随着教学目标的变化,当前,掷标枪的课时缩短到只有十几个课时,要让学生在较少的上课时数内掌握掷标枪技术并取得一定的达标成绩,具有较大的困难。现在的普修课教学,大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掷标枪教学,这种教学方法,渐渐地适应不了新的教学需求,为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探索出新的教学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为帮助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数内,更好的掌握掷标枪这一难度较大的运动项目,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针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将分类补缺的教学方法引用到掷标枪的教学课堂中,进行教学实验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对照组与实验组的对比研究,验证运用“分类补缺”教学方法的可行性以及教学效果是否有所提高,从而达到优化掷标枪课堂教学的目的。期望为田径掷标枪普修课教学提供新的教学方法,为其他田径课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研究方法: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教学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从西安体育学院本科运动训练专业掷标枪普修课2016级9班和11班各随机抽取20名同学作为实验对象、以针对学生身体素质采用分类补缺教学的效果为研究对象。在实验前,请专家筛选出决定掷标枪成绩的身体素质指标中的具体指标,用专家筛选出的身体素质指标(速度类因子:30m加速跑;爆发力因子:30s快挺、立定跳远;柔韧因子:握枪直臂绕肩;协调因子:单手投网球、双手正而抛实心球;)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测试,根据实验前指标测试数据,对实验组采用标准百分法制定单项指标评分表,参照评分表对其各项身体素质指标进行评分,将个人评分最低项目认为是他的身体素质短板;为了保证短板选取更加严密,又设计了一份《学生身体素质短板自我评价表》,同项最低的归为一类。根据专家学者关于掷标枪身体素质训练研究的文献资料,以掷标枪运动特点为依据,归纳总结相关身体素质训练理论、方法和手段,向专家进行访问,整理出提高掷标枪身体素质短板的练习手段,其技术动作与练习外形结构和发力顺序都与掷标枪的技术动作相接近,将其穿插到课堂中包括课的准备部分和结束部分以及基本部分中等待练习的时间,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短板的提高。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教学进度等其他教学条件一致的情况下,由同一教师进行16课时的教学实验,在实验后,对两个组别分别进行专家所筛选的身体素质指标和技评、达标测试,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1)实验结束后,对两个组测试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不管是在标枪的达标成绩和技评成绩的平均值上,其P值都小于0.05,两组存有显著性差异,说明实验组学生在达标成绩和技术的掌握上都好于对照组。(2)两组实验对象的身体素质指标实验前后对比,差异性结果显示:实验组实验前后身体素质除30m加速跑指标外其余各指标具有显著性的提高,对照组实验前后各项身体素质指标提高不具有显著性。(3)将两组学生身体素质进行对比分析:实验前,两组学生各项身体素质指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实验后,实验组的学生身体素质指标总体上比对照组的学生要好。经过分析,主要得出以下研究结论:(1)采用分类补缺教学方法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影响具有显著性差异:分析两组实验对象的指标测试结果,实验组学生在单手投网球、30s快挺、双手正而抛实心球、握棍直臂绕肩、立定跳远等身体素质在实验后均有所提高,并通过T检验得出实验组和对照组测试结果存在显著性差异。(2)在标枪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身体素质“短板”进行分类补缺教学,经过一定时间的教学实验后,实验组在标枪的技评和达标成绩与对照组相比,存在着显著性差异,运用分类补缺教学法相对于传统体育教学法更加能够使学生在技评和达标上取得好成绩。(3)分类补缺教学法在学生的个性发展层而上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分类补缺教学法以因材施教为原则,对存有共性不足的学生进行分类施教,提高不同类别的学生身体素质,有效的提高标枪技评和达标成绩,从而提高标枪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