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野生二粒小麦(Triticumdicoccoides,2n=4x=28AABB)是普通小麦(Triticumaestivum,2n=6x=42,AABBDD)的四倍体祖先,因含有丰富优质基因而被广泛用于种质资源研究和现代小麦品种的遗传改良。本研究通过对引自以色列不同地区的30个群体共200个基因型的野生二粒小麦材料的物候期、农艺性状及其相互间的相关性进行研究,探讨这些材料在黔西北地区种植的适应性。研究结果表明: 1.在黔西北地区生态气候下,除WestSiverek、Amirim、Yabad、BeitOren、KokhavHashahar等五个群体的六个基因型没有完成正常生长外,其余基因型均能正常成熟。 2.在200个基因型中,有24个基因型生态适应性较好,且对条锈病具有较强抗性。 3.进一步的统计分析表明:在基因型和群体水平上,各物候期和农艺性状变异系数均较大,表现出了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物候期普遍较长,最高生育期达到240天。在产量构成中,千粒重普遍较小,群体平均范围为17-31g,但其分蘖数较多,最高达51个。 4.斯皮尔曼秩相关(Spearman’sRhoCorrelation)分析显示:物候及各农艺性状相互间存在显著相关性。 野生二粒小麦在黔西北表现出的良好生态适应性、抗病性及遗传多样性,为进一步挖掘和选育优异基因提供依据,并可为黔西北地区小麦高产、优质、高效的育种目标提供新的种质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