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是民族文化建构的重要参与者,对民族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然而,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翻译主体在多元文化系统中遭到了长期遮蔽,出现了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现象。随着20世纪70年代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翻译主体的研究得到了应有的重视,译者的主体地位逐渐显示出来,引发了对译者主体性研究的热潮。前人从多个角度对译者主体性进行了研究,如从阐释学角度,从解构主义角度,从女性主义角度等。翻译是一种认知活动,译者是这一活动的认知主体,认知和翻译的关系研究引发了广泛关注。文学翻译作为一种特殊的翻译领域,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体作用表现的更加明显。因此,本文拟以认知语言学为理论支撑,研究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本文主要采用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体验哲学、原型理论中的基本层次范畴、ICM理论和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为理论依据,分析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表现,以及如何根据上述理论更好的发挥译者的主体性。通过研究,作者得出文学翻译并没有统一的翻译标准来评定译本的好坏,译本的不同是由于译者主体性的不同发挥。期待本文能为全面研究译者主体性这一命题贡献微薄力量,同时希望有助于翻译学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