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夹竹(Phyllostachys nidularia Munro f.nidularia)因其成材早、生长更新速度快、产量及竹笋营养价值高、附加值多等特点成为木材的重要替代品。梁平区现有竹林资源35.87万亩,其中白夹竹13万亩,而白夹竹低效林达10万余亩(占整个重庆白夹竹低效林的66.7%),无法满足当地产业化发展的需要,因此进行白夹竹低效林改造可有效缓解竹资源的供需矛盾。本文以重庆市梁平区竹山镇分水岭不同海拔白夹竹低效林为对象,通过实施白夹竹低效林改造技术(包括劈山、松土、二次施肥、竹林结构调整、病虫害防治等)2年后,调查研究低效林改造技术对不同海拔梯度下(750m、850m、950m)白夹竹林下土壤、竹材生长、产量、发笋、上林率的影响,并对改造技术实施后带来的综合效益进行评价分析。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海拔梯度对田间持水量、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均有显著影响(P<0.05),对土壤容重、土壤p H、土壤孔隙度、土壤温度、土壤湿度影响较明显,但未达到显著水平。总体而言,海拔升高,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田间持水量、温度均呈不同程度降低,土壤p H升高,土壤容重、土壤湿度、土壤孔隙度则变化无一致规律。白夹竹低效林改造技术实施对土壤田间持水量、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显著影响(P<0.05),对土壤容重、土壤p H、土壤孔隙度、土壤温度、土壤湿度有较明显的影响,但未达到显著水平。改造技术有效增加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土壤孔隙度、田间持水量,涨幅度范围介于7.46%~13.49%、26.09%~151.95%、5.35%~107.65%、16.93%~153.74、0.57%~6.36%、24.12%~27.13%,降低土壤容重,降幅范围介于1.12%~11.96%,土壤温度、湿度、p H则无一致变化规律。海拔梯度与白夹竹低效林改造技术的交互作用对土壤温度、田间持水量、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影响显著(P<0.05),对土壤容重、土壤p H、土壤孔隙度和湿度影响均不显著(P>0.05)。(2)随着海拔升高,白夹竹平均胸径逐渐降低,平均株高、立竹密度、发笋总数、退笋总数、上林总数则先增加后降低,白夹竹单株竹全重、单株竹杆产量、单株稍产量、单株竹叶产量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降低。白夹竹低效林改造技术显著增加白夹竹平均胸径、平均株高、立竹密度、发笋总数、退笋总数、上林总数、单株竹全重、单株竹杆产量、单株稍产量、单株竹叶产量(P<0.05),涨幅范围介于17.78%~51.72%、20.09%~30.17%、10.33%~31.33%、22.50%~41.44%、-6.17%~14.75%、83.17%~95.98%、61.71%~136.07%、85.22%~137.00%、32.36%~124.41%、19.62%~147.99%。海拔梯度和白夹竹低效林改造技术的交互作用对白夹竹平均单株竹全重、白夹竹发笋总数、退笋总数、上林总数均有显著影响(P<0.05),对白夹竹平均单株竹稍产量、平均单株竹杆产量、上林率平均单株竹叶产量影响不显著(P>0.05)。(3)白夹竹竹材经济净收益随海拔升高呈现不同程度的降低,降低幅度介于4.45%~21.06%;白夹竹低效林改造技术的实施大幅增加竹材经济效益,提升幅度介于112%~162.1%,其中以海拔750m处、850m处改造效果最佳。随着海拔升高,白夹竹种群生命期望值由I龄级向IV龄级过度;白夹竹低效林改造技术使白夹竹种群年龄结构由衰退型向增长型转变。(4)白夹竹生长和产量与土壤因子相关性结果表明,白夹竹胸径与株高、SOM、土壤容重、孔隙度和田间持水量呈显著/极显著正相关,株高与立竹密度、碱解氮、速效磷呈显著/极显著正相关,白夹竹产量与胸径、株高、SOM、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孔隙度、田间持水量呈显著/极显著正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