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宫颈癌新辅助化疗后及同步放化疗过程中宫颈肿块体积会发生变化,本研究通过对放化疗过程中肿瘤大小的监测,探讨宫颈肿块GTV(显在瘤区)在放化疗中的变化和对放疗靶区设计的影响。 【方法】10例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接受两周期新辅助化疗后加同期放化疗,外照射至36.55Gy(17次)时重新IMRT计划,约40 Gy时行近距离后装治疗。通过直接测量法和CT测量2种方法分别对治疗前、新辅助化疗后肿瘤在最大横径和最大垂直径上变化的监测,探讨实施IMRT靶区GTV(显在瘤区)和CTV(临床靶区)的确定;通过直接测量法动态监测IMRT过程中肿瘤在最大横径及最大垂直径上的变化趋势;比较两次计划直肠的受照体积-剂量(V5-V60)及 D2cc,评价再次 IMRT计划的必要性及直肠 D2cc的意义。 【结果】1.肿块在诊断CT上最大横径平均为8.86cm,最大垂直径平均为6.22cm,头-脚方向平均为94.5 cm,新辅助化疗后首次定位CT(相同层面)上最大横径平均值为7.98 cm,最大垂直径平均为值为5.3cm,头-脚方向平均值为82.5 cm,放疗约36Gy时再次定位CT上(与首次定位CT相同层面)最大横径平均值为4.23cm,最大垂直径平均值为2.46cm,头-脚方向平均值为67.5 cm,新辅助化疗后肿块在最大横径、最大垂直径及头-脚方向上分别平均缩小了10%、14.8%、12.7%,P值分别为0.001、0.002、0.006均有统计学意义。两次定位CT相比,肿块在最大横径、最大垂直径及头-脚方向上分别平均缩小了47%、53.5%、18.2%,P值分别为0.003、0.001、0.000均有统计学意义。2.直接测量:肿块在诊断时的最大横径平均值为3.07cm,最大垂直径平均值为3.63cm,新辅助化疗后最大横径平均值为2.07cm,最大垂直径平均值为2.3cm,放疗约36Gy再次计划时最大横径平均值为1.35cm,最大垂直径平均值为1.25cm,新辅助化疗后肿块在最大横径及最大垂直径上分别平均缩小了32.6%、36.6%,P值都为0.000,均有统计学意义。与新辅助化疗后相比,再次计划时肿块在最大横径及最大垂直径上分别平均缩小了34.8%、45.7%,P值分别为0.003、0.000,均有统计学意义。3. IMRT过程中肿块逐渐在缩小,放疗约16-20次(34-40Gy)时缩小趋势最明显。4.两次计划相比,直肠V15,V20,V60,D2cc统计学上有差异,P值分别为0.046,0.029,0.025,0.001。5.两次计划直肠D2cc的平均值分别为5743.04cGy和5328.71cGy,均小于60Gy。 【结论】1.新辅助化疗可导致肿瘤体积显著缩小,在行第一次IMRT计划时需强调CTV需包括诊断时的肿瘤体积并适当扩大。2.同期放化疗在第3-4周、放疗剂量约36Gy时,肿瘤体积的变化可导致直肠受量的改变,疗程中多次的适应性计划有意义。3.直肠D2cc仅适用于近距离后装放疗时对直肠受照剂量的评价;在IMRT中不能代表直肠受照的最高点剂量,不适于作为直肠受照剂量的评价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