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众多的材料中,功能化的纳米粒子在尺寸、结构、性能等物理和化学方面具有着其他材料无法比拟的优点,已逐渐成为材料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近年来,纳米粒子在药物释放、传感器、磁性材料、催化剂载体等方面的应用得到了极大的进步,但是一般的聚合物纳米胶束稳定性差,在低浓度或者外界条件变化的时候容易发生解聚等现象,从而极大地限制了纳米粒子的应用范围。有机/无机杂化纳米粒子是一种同时含有高分子组分的弹性、绝缘性、延展性、易加工性和无机组分的刚性、热稳定性等特性的新型杂化纳米粒子。二氧化硅因其来源广泛、成本低、无毒、提纯简单,加入到纳米聚合物颗粒中可以明显提高聚合物纳米颗粒的硬度和稳定性等特点,受到广泛关注。此外,聚乙二醇二缩水甘油醚具有无毒、生物相容性好、能溶于大部分溶剂等优点而备受瞩目。因此,本文分别选用了聚醚胺和二氧化硅作为杂化纳米粒子的有机和无机组分,制备出了几种具有核壳结构的聚合物/二氧化硅杂化纳米粒子。主要工作如下:1.以聚丙二醇二缩水甘油醚(Mw=640 g/mol,PPO-DE)、聚乙二醇二缩水甘油醚(Mw=500 g/mol,PEO-DE)、无水哌嗪(1,4-二氮六环,piperazine)为原料,采用环氧基团与胺基基团的亲核加成/开环反应,合成了一种PEO/PPO的共聚物-多嵌段聚醚胺(PEA)。采用核磁共振氢谱(1H NMR)、红外光谱(FT-IR)对聚合物结构进行了表征。随后利用聚合物本身上含有的胺基作为催化剂,催化正硅酸四乙酯的水解,结合溶胶-凝胶技术,反应生成二氧化硅杂化纳米粒子。用动态光散射(DLS)、场发射扫描电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二氧化硅杂化纳米粒子的大小和形貌进行表征,并通过变温紫外分光光度计研究了其温度的刺激响应性。结果表明:二氧化硅杂化纳米粒子粒径在25nm左右,并且分散性良好,形成了大小均一、形状规整的刚性球状结构,在57℃左右观察到明显的相转变行为。2.以两种含有氨基基团的有机物3-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氧烷(KH-550)和十八胺(ODA),分别与生物相容性良好且含有的环氧基团的聚合物PEO-DE、PPO-DE进行亲核加成/开环反应,成功制备了聚醚胺类的聚合物,1H NMR、FT-IR对聚合物结构进行了表征。随后将聚合物直接溶解在冰水中制备胶束,通过加入三乙胺(TEA)加速催化KH-550上的乙氧基硅氧烷的水解制备有机硅杂化纳米粒子。用DLS、SEM和TEM对有机硅杂化纳米粒子的大小和形貌进行表征,其中KO-PEA在形成球形杂化纳米粒子的同时,还有部分自组装形成了长度在200 nm~2μm左右,宽度和高度分别约为10 nm和6 nm的纳米线。并通过变温紫外分光光度计研究了其温度的刺激响应性。结果表明:有机硅球形杂化纳米粒子在水中均可形成粒径均一的球形纳米粒子,粒径均较小,且分散性良好,均具有明显的温度响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