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nRNPM调控病毒RNA识别的分子机制

来源 :武汉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ddcro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然免疫是宿主抵抗病原微生物入侵的第一道防线。病原微生物感染宿主细胞后,其保守的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PAMPs)会被宿主细胞内的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recognition receptors,PRRs)识别,启动一系列信号转导事件诱导I型干扰素、促炎症因子以及多种抗病毒基因的表达。这些抗病毒效应蛋白通过抑制病毒的复制、清除被感染的细胞实现细胞抗病毒反应。病毒核酸是病毒在感染与复制过程中产生的一类主要的PAMPs。病毒RNA主要由定位在细胞膜上以及内体上的TLR3(Toll-like receptor 3,主要在免疫细胞中表达)识别和由胞质中的RIG-I样受体(retinoic acid-inducible gene-I-like receptors,RLRs)识别。RLRs包括RIG-I(retinoic acid-inducible gene I)和MDA5(melanoma differentiation-associated gene 5),它们能够识别多种不同类型RNA病毒,在天然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功能。识别并结合病毒RNA后,RIG-I和MDA5发生构象改变而活化,募集线粒体上的接头蛋白VISA(virus-induced signaling adaptor);这一过程使得VISA在线粒体上聚集并形成朊蛋白样聚合体,为募集TRAFs(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associated factor)提供了平台。形成的复合体进一步招募下游的TBK1(TRAF family member-associated NF-?B activatorbinding kinase 1)以及IKKs((inhibitor of?B kinases);TBK1以及IKKs通过分别磷酸化转录因子IRF3(interferon-regulatory factor 3)和IκBα(inhibitor of?B?),激活IRF3以及NF-?B,从而诱导下游抗病毒基因的表达。虽然RLRs介导的天然免疫信号转导的调控已被广泛研究,但是关于受体识别病毒RNA的调控仍知之甚少。在本研究中,我们发现heterogeneous nuclear ribonucleopretein M(hnRNPM),作为一个负调控因子参与RLRs对病毒RNA的识别。过量表达hnRNPM能够有效地抑制RNA病毒介导的天然免疫反应;而hnRNPM的缺失则显著增强RNA病毒介导的天然免疫应答,抑制RNA病毒的复制。病毒感染诱导hnRNPM从细胞核迁移到细胞质中,通过与RIG-I和MAD5的相互作用阻遏RLRs识别病毒RNA,从而抑制RNA病毒介导的抗病毒天然免疫应答。我们的研究表明,hnRNPM作为识别机体过度的抗病毒天然免疫的一个重要节点发挥功能,以保护机体免于过度免疫。
其他文献
随着社会的进步,无线网络技术已成为来自于国内外社会各界的学者们研究的重头戏。无线Mesh网络以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而闻名,它的特点是较高的鲁棒性与较强的自愈性,但几乎所有的网络协议都没有考虑到无线网络中节点的能量供应问题以及在数据包的发送过程中,节点的缓冲负载过高问题。这在实际应用在极大的制约了无线Mesh网络的发展。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将能量模型与队列模型引入,在双模型的基础上改良寻路算法,提出
过去的十几年间,尽管锯齿型氮化硼纳米带(ZBNNRs)材料本身具有很多独特的性能,但是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需要弥补。在之后的研究中,科学家们尝试了很多方法旨在优化和改良它的
在配电网中,小电流接地故障的选线与定位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因此对于小电流接地故障暂态信号特征的研究一直没有停止。由于电力系统的特殊性,能够去现场进行试验的机会
蝉拟青霉(Pfaecilomyces cicadae)作为一种在我国研究较早的昆虫病原真菌,其对鳞翅目、半翅目等农业害虫具有致病能力。然而该菌基础研究,尤其是致病机理知之甚少,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菌在害虫生物防治上的应用。鉴于此,本研究对蝉拟青霉基因组进行测序,筛选毒力相关基因,鉴定了 18个蝉拟青霉几丁质酶基因,并对这些基因的分类、结构域、表达模式进行了分析。本研究结果对进一步阐述蝉拟青霉的致病
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生态环境作为人民群众幸福生活的重要指标,其权重日益提高,人民群众期盼享有更加优美的生态环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提供更多优质的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环境需要。森林康养作为一项林业新兴产业,能够满足人们对于绿色、健康生活方式的需求,为人们提供回归自然、亲近自然、享受自然的机会,有助于人们身心健康水平的提升。此外,森林康养符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布局,是践行“绿
学位
在植物细胞或组织中,脂肪酸是中性脂类、蜡质、磷脂、糖脂和胆固醇脂等脂类化合物质前体,也是植物种子油脂的主要组成成分,为人类提供丰富的营养和能量。脂肪酸在质体中合成后运输至内质网中加工修饰合成脂质,形成油体存储于种子中或合成角质和蜡质的前体物质。因此,脂质合成过程需依赖转运蛋白实现脂肪酸在细胞器之间的转移和传递。目前,研究发现拟南芥FAX1定位于质体内膜参与质体中脂肪酸的外排,导致质体中脂质减少,促
生长性能及屠宰性能是动物生产中两个重要指标。本研究针对白羽肉鸭Q2系母鸭0-43周龄体重进行了 10个周龄体重和6周龄公鸭屠宰指标测定,并对各指标进行关联性分析;选择与生长发育相关的MSTN和MyoD基因作为候选基因,首先通过DNA-Pooling测序分别对MSTN、MyoD基因三个外显子片段进行突变位点的判别,再利用PCR-SSCP技术对MSTN外显子1及MyoD内含子1进行基因分型,根据分型结
在昆虫病原真菌中,以罗伯茨绿僵菌为主的杀虫剂具有安全,无污染等特点,在害虫生物防治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该类杀虫剂也存在不足,例如杀虫速度慢,易受环境影响,成本较高等。因此深入研究罗伯茨绿僵菌的致病和抗逆机制,选育高效杀虫菌株是迫切需求的必要途径。酮醇酸还原异构酶(ketol acid reductoisomerase,KARI)是生物体内合成支链氨基酸的关键酶之一,存在于植物,真菌,细菌和古细菌中
昆虫病原线虫(Entomopathogenicnematodes,EPN)指以昆虫为寄主的致病性线虫,其致病性源自于其肠道内所携带的共生菌,二者呈互惠共生关系。目前已发现的昆虫病原线虫有3大类,
杨树具有生长迅速、适应性强、分布范围广等特点,是我国重要的绿化造林和工业用材树种。然而,在自然环境中,杨树在其生命周期常常遇到一些生物及非生物胁迫,例如病虫害、干旱、水涝、低温、高盐及土壤化学污染等。这些胁迫导致杨树生长延缓、分布范围减小、生产力降低甚至死亡。其中干旱胁迫对杨树的分布及生长发育的影响尤为严重。因此选育出速生、抗旱的杨树新品种是目前杨树育种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其中通过现代生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