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就影响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的相关进行临床研究,分以下二部分:
第一部分:
目的与设计:
以HBsAg阳性孕妇的婴儿为研究对象,以出生后24小时内乙肝主一被动联合免疫前的外周血HBsAg阳性或(和)HBV DNA阳性的新生儿为阳性组,HBshg阴性和HBVDNA阴性新生儿为阴性组,探讨影响新生儿GHsAg阳性或(和)HBV DNA阳性的相关临床因素。所有研究对象都接受乙肝主被动联合免疫(即0,1,6方案(10ug,5ug,5ug)+出生6小时内肌注HBIG200IU)后,在婴儿满6月龄时和12月龄时对其进行随访并复查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HBV-M),以出生24小时内免疫前和满6月龄时HBsAg阳性的婴儿为HBV宫内感染组(以下简称感染组),其他婴儿为非感染组,探讨HBV宫内感染的相关临床因素。此部分为病例对照研究。
资料与方法:
把2006年6月至2008年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产科分娩的符合纳入标准的血清rmsAg阳性孕妇的新生儿417例作为研究和随访对象。至论文撰写时,满6月龄婴儿211例,满12月龄婴儿56例。
(1)根据新生儿出生24小时内,免疫前外周血HBsAg阳性或(和)HBV DNA阳性的检查结果,417例新生儿分为2组:阳性组(33例)、阴性组(384例)。
(2)满6月龄婴儿211例,以出生24小时内免疫前和满6月龄时HBsAg阳性的婴儿为感染组(4例),其他婴儿为非感染组(207例)。
比较组间母亲naeAg阳性率、HBV DNA阳性率、母亲年龄、孕期间注射HBIG、孕期肝功能异常、先兆流产、先兆早产、胎膜早破、分娩方式、父亲HBsAg阳性、新生儿体重和性别等临床因素。
HBV宫内感染诊断标准:新生儿出生时从其外周静脉采血测到乙肝病毒复制标志物的存在,且持续阳性至少3个月以上,以及尽管同样采用主被动联合免疫,但近期无免疫效果。
血清样本分别采用ELISA法和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根据荧光信号强弱(无荧光信号、有荧光信号和强荧光信号),分为3个等级:<103copies/ml、≥103copies/ml和<106copies/ml、≥106copies/ml三种HBV DNA水平;<103copies/ml为HBV DNA阴性,≥103copies/ml为阳性。
所得数据采用SPSS15.0医学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显著性水准α=0.05,双侧检验。
结果:
1.HBsAg阳性孕妇的新生儿nBsAg阳性率为6.2%(26/417),HBV DNA阳性率为3.4%(14/417),新生儿HBsAg阳性或(和)HBV DNA阳性的总阳性率为7.91%(33/417)。
2.阳性组与阴性组中的母亲年龄、孕期间注射HBIG、孕期肝功能异常、先兆流产、先兆早产、胎膜早破、分娩方式、父亲HBsAg阳性、新生儿体重、男性新生儿,均无显著性差异(p>O.05);阳性组的母亲HBeAg阳性率和HBV DNA阳性率分别为72.7%(24/33)、87.9%(29/33),阴性组的分别为38.3%(147/384)、54.2%(208/384),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3.将单因素分析中有意义的因素以及可能与新生儿HBsAg阳性或(和)HBV DNA阳性有关的因素(母亲HBeAg阳性、母亲HBV DNA阳性和母亲孕期使用HBIG)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前向逐步法筛选)分析,结果只有母亲HBV DNA阳性被引入回归模型,OR为6.135,95%CI为(2.116-17.786),p=Exp(-3.784+1.814*x)/(1+Exp(-3.784+1.814*x)),表明HBV DNA阳性孕妇发生新生儿HBsAg阳性或(和)HBV DNA阳性危险性是HBVDNA阴性孕妇的6.135倍。
4.满6月龄婴儿乙肝免疫应答率为79.15%,满12月龄时的免疫应答率为82.14%。
5.乙肝联合免疫前婴儿的HBV.M以类型2和类型3(---++、--+-+)为主,免疫接种完成后主要以类型4和类型5(-+---、-----)为主,类型1(+-+-+1在婴儿免疫前后相对稳定。
6.HBV宫内感染率为1.9%(4/211)。
7.感染组(4例)和非感染组(207例)的父亲HBsAg阳性率、男性新生儿、新生儿体重、新生儿窒息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感染组的母亲HBeAg阳性率为100%(4/4),非感染组的为41.5%(86/207),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感染组的母亲HBV DNA阳性率为100%(4/4),非感染组的为53.1%(110/207),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在感染组,母亲的三个HBV DNA水平级的例数分别为0,0,4,而非感染组的分别为97,39,71,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在感染组中,新生儿HBsAg阳性或(和)HBV DNA阳性的总阳性率为100%(4/4):在非感染组,为8.70%(18/207),2组的新生)LHBsAg阳性或(和)HBV DNA阳性的总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8.在各级母亲HBV DNA载量的层面上分别比较,当母亲HBV DNA≥104copies/ml时,感染组和非感染组的母亲的HBVDNA载量方具有显著性差异(1)<0.05),同时,当母亲HBV DNA载量≥108copies/ml时,发生宫内感染的危险系数为11.938。
9.以新生儿HBsAg阳性或新生儿HBV DNA阳性预测婴儿HBV宫内感染,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ROC曲线分析表明,新生儿HBsAg阳性联合HBV DNA阳性预测HBV宫内感染有统计学意义(p<0.05),曲线下面积为0.833,95%CI(0.602-1.065),其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99.03%,阳性预测值为66.67%,阴性预测值为100%。
结论:
1.HBV DNA载量是HBV宫内感染的独立高危因素;HBV DNA载量越高,HBV宫内感染的危险性越大。HBsAg阳性母亲晚孕期间注射HBIG暂未见是HBV宫内感染的保护因素。
2.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乙肝主一被动免疫前HBsAg阳性联合HBV DNA阳性可较准确预示HBV宫内感染。
3.对HBsAg阳性母亲的婴儿进行密切随访和监测的意义重大,应大力推广。
第二部分:
随访以HBsAg阳性孕妇为研究队列,以孕晚期注射HBIG200IU或400IU的孕妇为干预组,未注射的为对照组,随访两组的婴儿至少6个月,比较两组婴儿发生HBV宫内感染的差异,探讨HBsAg阳性孕妇孕晚期注射HBIG200IU或400IU,每四周一次,至少3次的预防方案和婴儿发生HBV宫内感染的关系。本部分为前瞻性队列研究。
资料与方法:
2006年6月至2008年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产科产检、分娩和随访的HBsAg阳性孕妇,进行相关检查符合纳入标准的产妇及其婴儿211例,根据其晚孕期间是否注射过HBIG(HBV宫内感染的预防方案:按知情、同意、自愿原则,晚孕期间肌注HBIG200IU或400IU,每四周一次,至少3次)分为干预组169例,对照组42例。
(1)对孕妇本身:比较干预组和对照组孕妇肝功能异常率的差异;比较干预组56例孕妇使用HBIG前后的HBV DNA载量。
(2)对新生儿:比较干预组和对照组新生儿出生24小时内乙肝主一被动联合免疫前HBsng阳性或(和)HBV DNA阳性的总阳性率、HBsAb阳性率的差异。
(3)对研究队列的满6个月的婴儿进行随访,比较干预组和对照组HBV宫内感染差异;比较2组婴儿免疫成功率的差异。
血清样本分别采用ELISA.法和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根据荧光信号强弱(无荧光信号、有荧光信号和强荧光信号),分为3个等级:<103copies/ml、≥103copies/ml和<106copies/ml、≥106copies/ml三种HBV DNA水平。
所得数据采用SPSS15.0医学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显著性水准α=0.05,双侧检验。
结论:
1.HBsAg阳性孕妇孕晚期注射HBIG200IU或400IU,每四周一次,至少3次,不能明显降低孕妇体内HBV DNA载量,不会引起孕妇肝炎活动。
2.HBsAg阳性孕妇孕晚期注射HBIG200IU或400IU,每四周一次,至少3次,未能提高新生儿出生24小时内乙肝主一被动联合免疫前HBsAb阳性率和婴儿乙肝免疫成功率。
3.HBsAg阳性孕妇孕晚期注射HBIG200IU或400IU,每四周一次,至少3次,与新生儿HBsAg阳性或(和)HBV DNA阳性,与HBV宫内感染,在本研究中,均暂未见明显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