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性格是人格的具体体现,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是个人世界观、人生观的集中体现,一旦形成即比较稳定,性格有很大的个别差异,性格不同行为方式迥异。但性格也具有可塑性,因为除了先天遗传作用外,还受到社会、家庭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学龄儿童心理刚刚开始发展,生理机能发育还未定型,受到外界影响极大,是一个人性格学习和培养的关键时期。知晓此时期孩子性格特征和可能影响因素,提出合理性建议显得尤为必要。本研究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式确定了辖区内两所小学四、五年级和两所初中的一年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应用艾森克人格问卷(儿童版)知晓学龄儿童的性格倾向,通过自编的家长问卷了解儿童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方式,将数据进行电脑输入后进行分析,探讨儿童性格倾向与家庭氛围、成长环境之间的关系,探索影响学龄儿童性格形成的可能影响因素,为建立比较科学的儿童家庭教育模式提供积累数据。结果如下:1.儿童的性别、年龄、成长经历与孩子的性格有关。不同性别儿童的E维度(内外向)得分和N维度(神经质)得分不一样,女性的两个得分都低于男性,提示处于该年龄段的儿童,女孩比男孩性格更外向,女孩更善于自我控制情绪;年龄和寄宿制幼儿园经历影响儿童性格量表的P值,曾经在寄宿制幼儿园的孩子比非寄宿制幼儿园的孩子性格更倔强;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加,P维度得分更低,表现更加成熟。结果显示儿童是否是独生子女与其性格无统计学意义。2.父母的文化程度、职业、家庭经济状况、家庭的和睦情况与孩子的性格有关。家长的文化程度、父母职业与子女的内外向呈高度正相关,父母学历高、职业比较稳定的其孩子的E值相对较高,孩子性格比较外向,活泼;家庭人均收入影响孩子的P维度得分;孩子的零花钱的多少与孩子的N值和P值都呈正相关关系;邻里关系紧张家庭的子女P值明显高于关系融洽的孩子。父母的婚姻状况、是否为独生子女不影响孩子的性格。3.家庭教养方式的不同与孩子性格有关。家长采取与孩子商量或考虑孩子爱好方式解决问题,其孩子N值(神经质)和P值(精神质)明显低于不考虑家庭孩子的得分,说明家长是否尊重孩子的想法对孩子的性格有影响;若父母经常私下检查孩子的私人物品,信件等,其孩子的神经质(N得分)指标高于“不常检查”家庭的孩子,不尊重孩子的做法会造成孩子的情绪不稳定;当孩子考试失利或碰到困难等时候,父母采取鼓励等积极教育方式,其孩子性格量表中N值和P值低于采取“延长学习时间”和“体罚”简单粗暴措施的家庭子女得分;家长和孩子经常就某事进行交流的家庭的孩子N值和P值都低于“愿意听,但不发表意见”的家庭,更低于“不关心孩子说什么”的家庭;当孩子回来诉说跟朋友或同学的争执时,选择与孩子一起埋怨他人,比和孩子一起分析原因,更易造成孩子N值和P值提高;“随口答应”孩子的事情,其P值高于“努力去做,基本每次成功”和“做不到,但会解释原因”家庭的孩子;父母之间发生争执时,做法不同其子女性格量表的N值和P值有差异,选择避开孩子做法的家庭其孩子的N值和P值都低于选择不避开的家庭子女;家长不注意自己的平时的一些不良习性,都会造成孩子神经质和精神质得分偏高;不和睦的家庭,父母不良行为都会对孩子的性格有影响,孩子易成为“问题”孩子,行为比较容易冲动;家长对孩子学习成绩关注的侧重点不同,其子女性格量表P指标值也不一样,关心在班级排名和分数情况的家长,其孩子的P值更高;家长“从不陪同孩子作业”家庭的子女其P值高于“全程陪同”的家庭子女;家长在检查作业时,只看孩子“是否完成”和“除了检查完成还要坚持正确情况”的家庭其子女的P值有统计学意义;从不参加家长会家庭的孩子其P值明显高于其他的孩子,家长是否与学校老师进行积极沟通能影响孩子的性格;支持孩子进行特长培养的家庭其子女的P值低于不重视或认为“应该培养,并努力一鸣惊人”家长的子女;对于孩子更喜欢进行非正规的兴趣,家长反对的家庭,其子女的E值和P值高于认为“完成作业后可以”和“节假日可以”家庭的孩子;经常带孩子出去游玩家庭的孩子的E维度和N纬度指标值明显高于不经常和父母一块儿出去游玩的孩子,说明家长经常带着孩子出去,能影响孩子的性格指标,孩子更易形成外向性格。结论:儿童性格受到自身成长经历、父母家庭情况和家庭内的教养方式等多方面的影响。父母应该在可能的条件下给孩子提供一个和睦平等的家庭环境,营造亲密融洽的家庭氛围,采取积极的教养方式,避免惩罚措施和漠然态度;尊重孩子,注重孩子的想法,多与孩子沟通,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和良好人格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