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中国依据城镇化、工业化发展的新态势,实现了粮食补贴政策由"保护价制度"向"种粮农民直补"的转变。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农作物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等支农惠农政策分别在2002-2007年间开展,至今执行范围已涵盖了全国绝大部分地区。按照现行中国粮食补贴政策体系的划分,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统称为收入型补贴,这类补贴能够通过转移支付的形式直接增加粮农的收入,以防止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要素成本上升对粮农利益带来的负面冲击。良种补贴和农机购置补贴统称为生产型补贴,对粮农选种优质农作物品种和采用先进农业机械进行补贴,大大提升了粮食生产的效率与质量,并实现粮食生产规模化和区域化。近10年来,中国粮食补贴规模不断扩大,极大的提高了农民收入水平和粮食生产效率。但不能否认的是,各项粮食补贴政策实施过程中一直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都直接弱化了粮食补贴政策效应。对这些问题的认知不能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需从农业生产层面进行量化数理分析,得出具有参考借鉴意义的结论并提出调整完善的建议,这对于新时期中国粮食补贴政策的调整、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打破城乡二元结构、顺利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等诸多方面都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2014年党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将"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当作六大任务之首。并指出"新增补贴向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产区倾斜"、"在有条件的地方开展按实际粮食播种面积或产量对生产者补贴试点,提高补贴精准性、指向性。"这些权威话语体现了党中央对以往粮食补贴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不足的认识和未来一段时间惠农支农的调整方向。出于粮食安全问题的考虑,根据国家粮食补贴政策的实施现状及未来指向,本文主要分析以下问题:从宏观层面看,粮食补贴政策对两大目标一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的政策效应机制是怎样的?补贴政策对粮食主产区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的作用到底如何?粮食补贴政策从2004年至2012年在主产区的实施效率如何,如果存在效率缺失,应该从哪些方向进行改进?从政策供给、需求的两大主体角度看,哪些因素影响了粮食补贴政策效率?微观层面,粮食补贴政策对农户微观生产行为的影响是怎样的?补贴政策对不同职业模式条件下的农户行为决策上有什么样的作用?基于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了以下研究内容:研究内容一:主产区粮食补贴政策效应作用机制与实际效果。构建了基于收入型和生产型补贴政策效应的微观经济学模型和农户模型,在借鉴以往研究成果基础上,演绎了生产型补贴和收入型补贴分别对农民增收和粮食增产两个目标的影响。利用主产区面板数据构建计量模型并对政策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内容二:主产区粮食补贴政策效率状况与效率影响因素。依据运筹学理论、统计学理论提出了粮食补贴政策效率评价体系的优化思路,然后基于优化后的体系对十三个主产区的粮食补贴政策效率进行了静态和动态评价、投影分析、时空分析与聚类分析,进一步从政府决策与农户反应两个视角考察了多个因素对补贴政策效率的影响。研究内容三:粮食补贴对农户微观生产行为的影响分析。基于新兴古典经济学超边际理论构建了不同职业模式条件下农户的决策模型,在"连续统"假设下分析了由各种非倾粮食生产模式向倾粮食生产模式转换的条件,以及粮食补贴在这一转换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然后利用调查数据考察了补贴、家庭特征变量、个体特征变量在北方、南方两个区域对农户微观生产行为所带来的影响。根据以上研究,本文得出以下主要结论:结论一:收入型补贴和农机购置补贴的粮食增产效应显著存在。主产区省际面板数据的门槛模型估计结果显示,当收入型补贴跨越既定门槛值前后,粮食播种面积和化肥投入量的粮食生产投入一产出弹性有显著的提高,这说明收入型补贴对主产区粮食产量的影响存在着非线性机制。具体而言,当收入型补贴对数处于4.075两端时,播种面积和化肥投入要素产出弹性分别从0.774、0.295提升至0.780、0.305。②农机购置补贴跨越临界值(补贴对数为2.459)前后,农机总动力的产出弹性也发生了显得变化。所以,收入型补贴和农机购置补贴分别通过提高粮食播种面积及化肥投入、农机总动力投入产出弹性来实现粮食产量的提升,具有显著的门槛效应。结论二:收入型补贴和农机购置补贴的农民增收效应显著存在,但作用机制存在差异。本文第四章在构建了补贴政策增收效应模型之后,进行门摇模型估计后结果显示:①收入型补贴对农民纯收入的直接影响显著为正,但该补贴通过提高粮食播种面积产出弹性的路径以达到农民增收的间接效应不显著,这说明收入型补贴虽然客观上增加了农民收入,但仍然难以将增收与增产有效的联系起来。②农机购置补贴对农户增收的直接效应不显著,但是该补贴在门槛值两端时,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的收入弹性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而言,当人均农机购置补贴对数在5.333两侧时,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的收入弹性分别为0.355和0.364,说明农机购置补贴通过影响生产性资本的存量与结构,通过提升农户生产能力的途径对农户收入产生影响。结论三:粮食主产区补贴政策效率整体上较高,规模效率较低是造成部分产区弱DEA有效和非DEA有效的主要原因。第5章使用基于非参数K-S同分布检验理论的"基准模型变量移除方法",确定了补贴政策效率评价指标。对分年的主产区投入产出指标数据进行DEA分析,结论显示2012年十三个粮食主产区中粮食补贴政策处于DEA有效的个数为9个,DEA有效区域的数量近年来呈现上涨趋势。从各年补贴政策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平均值来看,引起补贴政策DEA无效和弱DEA有效的主要原因是规模效率较低。2012年11个主产区的纯技术效率为1,补贴处于效率前沿面上,因此补贴投入不需要调整。对于两个非有效区域——河北和安徽,投影分析结果显示,河北在三大补贴投入上不存在投入冗余,但在粮食产量和农民纯收入两项政策目标的实现上存在着提升空间,安徽的农资综合补贴投入存在着冗余,相比于有效目标值,粮食产量和农民纯收入存在着产出不足。结论四:粮食主产区粮食补贴生产率取得了一定的进步,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和技术进步都是引起补贴生产率提高的主要原因,农业经济比重、补贴发放方式、农业收入依赖性、补贴力度显著与粮食补贴政策效率影响显著。出于DEA方法对对于不同时点生产前沿面变化考虑不足、无法反映补贴技术进步的缺陷,第5章进一步采取了 Malmquist指数分析,结论认为:2004年至2012年,粮食补贴政策生产率指数均值为1.057,增长率为5.7%,说明粮食补贴生产效率整体上有一定提高。从指数构成角度看综合技术效率指数和技术水平变动指数均值为1.053和1.004,均大于1,说明近年来粮食补贴生产率的提高同时依赖于补贴综合技术效率的提高和技术进步,综合技术效率中纯技术效率变动指数和规模效率变动指数同为1.026,增长率为2.6%,这两者带来的影响是相同的。上述结论证明了近年来粮食补贴生产率的提高主要依赖于纯技术效率变动指数和规模变动指数的提高,粮食补贴政策在补贴实施技术层面和规模投入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对从政府和农户两个方面给出的补贴政策效率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后认为,农业经济比重、补贴发放方式、农业收入依赖性、补贴力度显著与粮食政策效率呈正相关关系。结论五:粮食补贴影响了农户的微观生产行为,不仅存在连续性影响还存在"跳跃性"影响。本文第6章基于新兴古典经济学视角,采用超边际分析方法构建了一个粮食补贴政策对农户微观生产行为影响机制模型,将农户生产行为分为7个模式,分析了粮食补贴对农户的"模式内机制"影响和"跳跃机制"影响。结论如下:①粮食补贴政策能够实现专业种粮户的承包地面积的增加,扩大粮食生产规模和专业化水平,以及经济作物种植专业户向专业种粮户的模式转变和外出务工农民的回流。但实现后两种效应的实现必须采取与非粮食类农作物价格和农户家庭规模挂钩的粮食补贴政策才能实现。②对于兼业种植户(同时种粮和经济作物)、同时种粮和务工农户,粮食补贴政策同样能够使农户由兼业生产模式向专业种粮模式的转变,但补贴所产生的实际效果与"粮食价格/经济作物价格"、农户初始非农化程度等因素密切相关。③粮食补贴对农户微观生产行为的影响结果会由于农户异质性、区域市场条件差异变得异常复杂,农户在家庭规模、初始生产行为模式上的差异,会对粮食补贴政策的效果带来极其难以准确把握的影响。结论六:收入型补贴是促使生产行为趋粮化的主要补贴种类,粮食补贴对种粮大户和专业种植户的种植意愿产生了重要作用。本文第6章在进行理论建模的基础之上,利用主产区农户调查数据就粮食补贴政策对农户微观生产行为的实际影响分南北两个区域进行了实证检验。结论显示,收入型补贴对粮食播种面积、粮食播种面积占耕地面积比重均存在着显著正向影响,这说明收入型补贴在农户生产模式选择趋粮化、种植户生产专业化与规模化水平的提高、促使农民回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结论在北方和南方地区均成立。农机购置补贴对粮食播种面积、粮食播种面积占耕地面积比重的影响在南北地区均不显著,说明该补贴对农户在职业模式选择、扩大种粮专业化水平上的作用相对微弱。良种补贴对农户微观生产行为的作用与农机补贴类似,也存在较大范围的不显著,仅对南方地区农户粮食种植面积占耕地面积比重存在显著正向影响,说明这类补贴能够有效促使农户生产行为趋粮化程度的提高。根据研究结果,粮食补贴政策在农户对政策满意和不满意两种情形下,粮食生产收入和耕地面积带来的边际效应显著增大,现实情况是:对政策满意的农户绝大多数为专业种粮户和种植大户,所以粮食补贴政策对种粮大户和专业种植户的粮食种植意愿有显著提高。纵观全文,本文相比于以往研究主要的拓展与贡献之处主要有以下。(1)对粮食补贴政策效应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考察思路。以往研究中,粮食补贴的标准和规模一般均作为核心变量纳入模型,这样的建模路径未能真实反映补贴的作用机制。本文在借鉴以往研究成果的基对上,进行补贴政策效应的理论分析,并使用门槛模型方法考察了收入型补贴和农机购置补贴对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的直接与间接效应,并定量刻画了补贴对政策目标作用的非线性特征,这可能为以后的粮食补贴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模型构建思路,并被广泛运用。(2)为补贴对农户生产行为和职业模式的影响研究和实施区域差异化补贴策略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在城镇化、工业化进程条件下,现阶段农户已经不再满足粮食净生产者的假设条件,本文从"连续统"视角出发,将农户当作粮食"生产-消费"集合体,分析了农户7种职业模式条件下补贴带来的"模式内机制"影响和"跳跃机制"影响,提出了各产区以农户生产行为模式分布情况为依据,实行差异化补贴战略的建议。这为我国粮食补贴政策实现区域差异化、提高补贴效率提供了一条可操作性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