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话语视角下的中国流产问题研究——以《华尔街日报》为例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hui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中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中国流产问题长期受到国际社会尤其是西方世界的质疑与批评。事实上,这一问题频遭西方媒体歪曲利用以贬低中国国家形象,利用其强势媒体宣传声势,企图利用西方的价值观解释存在于中国的这一特定社会现象。而反观国内,尽管流产现象屡见不鲜甚至已成为显著的社会现象,却鲜少有话语领域的学者直接从事相关研究。基于以上两点,本文决定深入地探讨这一问题。  就理论框架而言,本文借助文化话语研究方法以分析探索中国流产问题,从文化与历史两个宏观层面看待这一复杂的社会现象,旨在揭露西方强势媒体如何构建中国流产相关话语。文章将通过详细分析这一事件中的话语主体、话语内容及社会政治影响等以达到揭露西方媒体真实意图、为中国流产问题及人权状况正名的最终目的。  文章选取了西方强势媒体代表之一——《华尔街日报》——于2012年对中国流产问题的报道,尤其是对陈光诚事件与冯建梅事件的报道,作了深入系统的分析。文章不仅介绍了话语策略、主体、渠道等微观构成,更是从宏观上挖掘了这一话语现象之下的历史背景与文化语境,旨在揭露其具有文化霸权色彩的话语策略与更深层次的社会政治影响。文章最后为中国媒体应对西方话语霸权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其他文献
中国古典小说生动全面描绘了古代中国社会方方面面,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全球化背景下,各国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对外输出中华文化已成为让世界了解中国,增强中国软实力的必要手段。古
齐沛合,中国翻译家,在1973年(文化大革命时期)翻译了美国战地记者戴维·哈尔伯斯坦于1972年写成的The Best and the Brightest,译名定为《出类拔萃之辈》。它全面揭露了约翰·菲
在全球生态文化学术思潮的影响下,许建忠教授于2009年出版了翻译学专著《翻译生态学》,深入研究翻译活动和生态环境的关系,分析了翻译的生态结构和生态功能,完善了生态学途径的翻
“给”是汉语高频使用能参与多个构式有多种功能的词。本文研究汉语“给”字相关构式:  1.“给我+VP”(如“给我滚”)。  2.“NP+给+VP”(如“小鸟给飞走了”)。  首先,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