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方政府投资一直是我国地方政府行为研究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尤其是随着我国公共财政体制的逐步建立,对地方政府投资的范围和方式存在着争论,同时关于投资规模、结构和效益问题的理论探讨也一直是公共财政体系完善的核心内容。而且,我国目前经济的波动与地方政府投资行为不无关系。特别是自1998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以来,国家公共投资的债务融资,负担仅由中央背负,其数额之大已远远超过国际上公认的警戒线。在民间投资启动缓慢,而积极财政政策又不能淡出的两难选择下,缓解中央财政债务依存度过高的途径之一就是对地方政府投资体制进行创新。因此,本文选取地方政府投资体制作为研究的主题,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进步和深刻的变化,中国进入了一个转型时朗。在这个社会和经济双重转型过程中,在向心机制和离心机制的双重作用下,地方政府投资规模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和约束,投资结构不合理,投资效益长期低下。因而研究这一时期地方政府的投资体制,合理确定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充分发挥投资效益,对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综合运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总体分析与个别分析、规模分析与结构分析等多种分析方法,揭示并分析了地方政府投资体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合理建议。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章,从理论的角度界定了地方政府投资的含义,即指地方政府作为投资决策者,在符合中央政策的前提下,为促进本地区乃至全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满足本地区广大人民的物质精神文化需要而在区域范围内进行的投资。我国地方政府投资的理论根据除弥补一般“市场缺陷”的作用外,更有充当社会资本原始积累的角色和调节社会总供需,对国民经济进行景气调节的作用。投资职能主要由提供地方公共产品、解决投资所产生的外部性和制定区域投资发展规划等方面的内容。
第二章,重点论述了转型时期我国地方政府在向心机制和离心机制双重作用下,形成的特定目标序列。在政治上,努力取得上级的信任和支持,政治上站住脚,积极创造政绩,不断改善其政治形象;在经济上,争取更大的权力,与中央分享工业化的利益,发展地方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以此获得自身的发展与社会各界对政府的稳定支持。这种目标序列下形成投资制度容易产生:中央政府投资缺乏有效的宏观调控和规划指导;地方政府投资分散使用,投资与资本、资产经营相分离;地方政府投资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浪费巨大等缺陷,也容易导致地方政府投资偏差,出现总量的过热、结构的失衡以及专注房地产投资等等,并产生一系列并发症,比如说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难度加大,市场分割与地区经济结构趋同,钱权交易普遍化等严重问题。
第三章,本章针对上一章指出的制度缺陷,从在公共投资领域中吸纳私人投资,地方政府投资项目建设实行“代建制”新模式和对地方政府投资项目实行全过程监督检查等方面提出了建议。接下来文章从公共产品提供数量的理论统计方法和政府投资项目管理的实际两个角度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加强地方政府投资审计,避免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节约型”社会,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物质消耗。成都市新农村建设作为地方政府提供公共产品方式的典范值得推广和借鉴。成都市按照城乡统筹、一体发展的思路,以“三个集中”——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为主要模式,积极探索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走出了一条城乡共同发展繁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路。
中央提出了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奋斗目标,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以及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地方政府投资如何适应新形势、新阶段、新任务的要求,改革政府投资体制,以更好地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的基础地位,适时调整其投资的功能与定位、投资的政策、投资的导向等,都是摆在我们面前急需研究的重大课题。因此,有必要对当前我国地方政府投资与经济增长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从中总结出好的经验,找出存在的问题及其根源,特别是对当前我国地方政府投资体制改革及政策调整进行研究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