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是一种复杂的、动态的文化交流活动。译者是这一交流活动的中介,在翻译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一个有独立思想的人,译者的主体性会在从选择原语文本到生成目的语文本整个翻译过程中得以体现。因此,从某种意义而言,译者对翻译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令人遗憾的是,长期以来,译者的主体性因素对翻译所起的作用在翻译史上并没有得到重视。人们更多为关注的是译者的语言能力和翻译技巧对翻译效果的影响,且翻译研究者也很少涉及译者的主体性因素及其本身的历史性对翻译过程、译文和译语文化的影响。
近年来,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翻译研究者的重视。作为翻译研究一个分支的译者主体性研究成了重要的研究课题。现阶段译者主体性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同时在一些问题(如译者主体性存在的必然性、其表现形式及其对翻译的影响等等)上还存在许多争论和误解。有鉴于此,本文以许渊冲和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的英译为具体例子,从三个角度对译者主体性的发挥进行研究,旨在帮助我们自己加深对译者主体性及其研究的认识。
本文第一章定义了“译者主体性”的概念并回顾了中西译论中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
第二章借鉴了翻译改写理论中的意识形态因素理论、翻译目的论和主体间性理论,从三个角度论述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并提出译文必定体现出译者主体性,但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具有个体差异,这种差异会体现在译者选择翻译文本,使用相应的翻译策略及其与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的交互关系中。
第三章具体比较分析了许渊冲和庞德各自的主体性在相同的中国古诗翻译中的发挥。指出许渊冲的“三美论”和“竞赛论”,庞德的“语言能量观”和意象主义翻译诗学观都是译者主体性的具体体现。许渊冲认为,在全球化环境下,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应该是平等的,每一位中国译者都有责任让西方人更多的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因此,他选择翻译中华文化的瑰宝——古典诗歌。而庞德选择翻译中国古典诗歌却不是为了传播中华文化,而是因为他发现这些诗歌的特点与他所倡导的意象派诗歌有许多不谋而合之处。因此,他希望通过翻译中国古诗来革新维多利亚文学传统。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许渊冲为了让西方读者领略中国古诗的“意美、音美和形美”,采取了“等化、浅化、深化”等翻译方法。而作为意象派代表人物之一庞德,他的翻译为了突出“意象”,不惜采取“粗暴的手段”。总之,许渊冲和庞德通过采取不同的策略,都进行了“创造性”的翻译。许渊冲提倡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以“忠实”、“通顺”为前提并充分发挥译文优势,他从不忽视与原文作者的“交流”,并且特别注重译文读者的反应。庞德则认为,原作的作者是一个“逝者的声音”,翻译最重要是要通过译作来实现创新,因此原诗中大量的文化因素在翻译中被他省略了。
相同的文本,许渊冲与庞德却“创造”出大相径庭的译文,而他们各自的译文在不同的时代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由此可见,翻译不只是两种语言的转换,而是两种文化的交流,是译者在以原文本为文化信息载体的基础上发挥各自主体性的结果。作为翻译主体,译者有权力也应有能力选择翻译对象以及翻译策略,译出符合翻译要求的译本并最终实现翻译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