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试图解决有关李復的三个问题,其一、李復的生平事迹至今仍是一团迷雾,尤其是其结局;其二、关于《潏水集》的版本辨析还存在问题,稍显零散;其三、李復思想尚未得到较系统的梳理。李復(1052—1128年),字履中,世称潏水先生,宋长安人。十六岁时取国学解。约于神宗熙宁三年至十年间,从学于北宋著名理学家张载。元丰二年,进士及第。曾于哲宗元佑元年至三年在耀州教授任上,为诸生答疑解惑以弘扬关学。此后移官上党任转运使属吏长达七年之久。绍圣三年至徽宗元符二年,参赞西北边事,在此期间成功策划了反击西羌的青唐、邈川保卫战。后于崇宁二年至四年间,任熙河路转运使,为士人称道的乞罢战车、战船二疏即完成于这一时期,但也因此触怒权臣蔡京。加之在边事上又与权臣童贯不合,随后频频改官,不为朝廷所重用。约于政和六年前后辞官归隐。于七十八岁高龄时,被强起据守秦州空城以抗金,遂以身殉职。南宋名士钱端礼、楼钥、洪迈以及朱熹等人对于李復的学识、行政与修养赞美有加,但在后起的诸史作者眼里,李復并非殉职而是投降金兵。对于李復殉国最有力的证据有二,一、在钱端礼及其孙前仆后继的努力下,李復文集以“公库”资金得以刊刻并随之流传,此时距李復死难已五十六年。二、楼钥不仅在文集中最早记载李復殉国一事,而且在距李復殉国的第六十四年,因雷雪应诏上书中,楼氏直接以李復因雷雪,居安思危,成功策划了青唐、邈川保卫战一事为例,建言整饬边防以防备金兵。倘若李復果真降金,那么楼钥的言论简直无法理解。另外,与上述诸人年龄相仿的史家徐梦莘也未明言李復降金,而唯有晚生了约四十年,处于“所传闻”地位的诸史作者却言之凿凿,似不近情理。《潏水集》四十卷,宋李復撰。经钱端礼祖孙二人的努力,于淳熙年间刻于上饶郡,即信州本。此后于明代重刻。今传十六卷本系四库馆臣由永乐大典残卷整理而成,然至晚清民间尚存四十卷本,惜乎其不传。对于李復的思想,本文从本体论、修养论、为政思想及文学观念上作了较系统的梳理。作为关学一派的后起之秀,李復在继承其师张载思想的同时,还发展了张载的思想。在以《易》立“气本论”时,李復立足于关学,采取了兼容义理派与象数派易学的方法,以“元气”解释“太极”,从而使关学的“气本论”实现了彻底地“一气贯通”。关学穷究“本体”的旨归在于“心性义理”之学,在于心性修养。李復“关中名儒”的口碑反映了他是道德践履的模范,“知本”、“养心”的修养论即是他在实践中心得的朴素表达。他“渐修”与“顿悟”兼用,更完善了关学的修养论。李復在地方从政达三十年之久,身体力行着“学政不二”的关学大旨,他“有本”而“俟时”的立政原则,即是对圣王之治的总结。对“井田制”及王安石变法的认识,较之于以理论见长的其师、师兄,较少浮阔色彩而往往切中时弊,提高了关学的政论水平。在文学观念上,李復“原文”的方法以及“重道”而不轻文的文道观,使得他的文论颇有些总结古文运动成果的意味。从而弥补了关学在文论上的阙失。李復的修辞“四端”说,在宋代文论中更是别具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