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茶是中国古人贡献给世界的三大饮料之一。中国古人讲“民以食为天”,今人讲“吃饭是第一件大事”。其实吃饭只能保底。真正的生活除了吃更要喝,而且要通过“喝”来体现“礼俗”和“法理”。传统中国人喝的内容有三:一是水、二是酒、三是茶。三者之中,水太淡太平常。酒太浓太正规。茶才堪称浓淡皆宜公私两便。茶可在家喝,可在办公室喝,但茶馆才是连接家与国的江湖与社会。茶馆既是有中国特色的休闲空间,也是重要的公共领域、社会意识生产空间和表达场所。中国乡镇和都市里的人,举凡不在“庙堂之高”和“江湖之远”,而活在“市井”者,多要在茶馆里获取和营建亲族乡里和同事之外的“社会关系”、“文化资本”、“集体意识”和“归属感”。这种功能跟西方的酒吧、咖啡厅大同小异。茶馆与酒吧和咖啡厅,是中西两种文化里的不同休闲空间。由于中国地域广阔生态复杂历史悠久民族众多,而且各地各民族的社会文化在折射时代精神的同时,都还有着很强的历史延续性,所以茶馆在体现社会整合的同时,也体现着各种区隔,包括民族、地域、阶层等等。老舍编剧、人民艺术剧院演出的一部《茶馆》把这个功能演绎得淋漓尽致。中国各地各民族的茶文化各具特色,例如藏区人喝酥油茶、内蒙新疆人喝奶茶、回族人喝盖碗茶、客家人喝擂茶、南方很多少数民族喝油茶。但讲到茶馆,除了北京和藏区,还是大西南特色最强密度也大。“小茶馆、大社会”。川渝地区的茶馆是成都、重庆地域文化特征的缩影。本文探寻茶馆的历史渊源与流变,考察其作为一个公共场所、社会空间、文化再生产基地的结构机制、权利分配、意义交换及其与当地生态文化和历史的关联。作为创新努力,笔者还要把它跟剧场和寺庙的作用分别做一比较。2000-2012年是中国古历龙年的轮回周期,也是中国经济迅猛发展,社会矛盾迅速积累的12年。在这个周期里,重庆跟全国分享了北京奥运会豪情和后果,又有过薄熙来执政、唱红打黑、李庄案件、王立军出走等涉及到成都乃至全国的独特经历。茶馆作为当地人的记忆空间和表达集体意识和认同的公共空间或领域,在这些事件里有过什么经历和表现?五色杂陈的茶客群体在激情燃烧的岁月里,如何坚持维护各自的价值观、归属感和认同意识?本文将用成都和重庆这两个省级行政中心的茶馆及茶客群体的叙事,来展示地方文化和当地人如何评价和应对波谲云诡的现代生活并保持其社会认同和文化再生产的机制。人的存在状态包括身体机能、物质条件、社会组织和精神归属感。在波澜壮阔的现代化浪潮冲击下,中国人无论在城里乡里,都能感受到身体、经济、社会和舆论的压力。川渝茶馆面对现代化浪潮,却能反其道而动,尽显闲散、愉悦和慢节奏的特色。这种“反现代化”的休闲样态,跟全球一体化的“麦当劳化”、“肯德基化”与“背包化”休闲构成了鲜明对照。正是在这里,我们既能看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性化在对话包容中的创新性,也能保存我们关于各地各民族文化的特色。本文从川渝茶馆的茶客族群主体的多元化角度分析,适当探讨传统记忆的发展使得城市公共休闲空间更具开放性,但也同时看见茶客群体间的性别、民族、社会分层及纵横交融的现实。茶馆折射的社会价值追求、共同体家园重建对于当今中国为之奋斗的五位一体小康社会目标的关联,乃是本文最直接的问题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