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代海派女作家的家庭“传奇”叙事——以张爱玲和苏青为例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yzhouj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伴随着城市现代化的进程,关于都市文明及其日常生活方式的建构与反思成为了文学界关注的主题之一。回顾中国现代文学历程,以海派女作家为代表的家庭“传奇”题材的创作早已为此提供了参考。与新感觉派作家相比,她们真正以“生活者”的姿态把握人生、把握都市,并将“家庭”作为观察对象和叙事窗口反复审视和试探日常生活与情感表达的基本组成部分——男女两性关系,其目的在于寻找和建构一种新的价值判断标准:以两性情欲的真实表达和满足从内部打破传统的社会家庭伦理道德结构,以还原情欲的真实为手段真正建构日常生活的个人性和现代性。
  本文的绪论部分将对海派女作家的家庭“传奇”叙事的内涵、意义及研究现状予以简要说明。海派女作家的家庭叙事得以表现出“传奇”色彩的根源正在于自觉觉醒的女性情欲与固有的家庭结构形成激烈冲突,而“家庭”不再仅仅是静态的以血缘和伦理为标志的社会结构,而更多被作为女作家追逐“情欲”的动态过程中的“想象”:一种稳定的情感关系和有秩序的生活日常的象征。
  第一章主要从海派文学的发展脉络分析女作家借“家庭”传奇得以登上上海文学舞台的内在必然因素。首先,通过梳理海派文学的发展线索,我们发现作为阴性话语存在的海派叙事始终以“言情”作为策略反抗集体话语的宏大主流叙事,其“女性化”的性别姿态本身为女作家的登场预留了可能性。其次,就海派文学的形成而言,以城市建构为背景的家庭“传奇”想象本身就是其叙事主流,而女作家笔下的家庭“传奇”叙事之所以独具特殊魅力,其根源在于其以一种静态的、永恒的情感化视野对新兴的、浮躁的都市文明予以超越性的评判。
  第二章具体剖析海派女作家的家庭“传奇”叙事的内涵,以情欲需求为先在的女性自觉觉醒和现有的家庭制度的压抑造成了女性写作的犹疑、矛盾和悖论,同时也带来了文本的美学张力。首先,在自然情欲的催发下,女作家们幻想着平等、自然的情爱关系,以想象性的恋爱阐释对情的理解和向往。其次,“近真”和“自传”的写法使海派女作家自觉阐释婚姻生活的不合理性对男女两性生命活力和自由情欲的双重迫害。最后,在“情”与“家”始终不能获得有效同一的焦虑下,海派女作家主动将笔触伸向了姘居和同居式的类家庭结构模式,企图在重设两性自由关系的基础上,在日常生活的视阈内重新发现超功利爱情的真实存在。
  第三章主要从城市形象的流变和更新的角度探讨海派女作家的家庭“传奇”叙事的意义所在,挖掘其为以城市建构为核心背景的海派文学所带来的独特审美价值。在确定海派女作家的家庭“传奇”是以情欲的自由表达作为最高目的的基础上,探寻人与城之间的多重关系。
  结语肯定了四十年代海派女作家以寻情和寻家为线索对两性情感关系与家庭结构的重新审视和建构,及其对个体真实的生存状态以及情感化观照视野下的城市形象的透视和把握。并指出拙作的不足,期望后之研究者能从情爱文学的角度对四十年代海派女作家的创作予以更加深入的挖掘研究。
其他文献
为观察学龄以下(0~6岁)儿童暴露后接种狂犬病疫苗,采用Essen(5针法)和"2-1-1"(4针法)两种免疫程序产生的不良反应。按照《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工作规范(2009年版)》接种"成大速达"冻干人用狂犬病疫苗(Vero细胞),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犬伤门诊登记的不良反应进行统计。"2-1-1"程序比Essen程序减少一剂疫苗和两次就诊,学龄以下儿童因免疫耐受性低,体温调节功能差
21世纪是一个信息时代,人们生活在由数字符号组成的软城市当中。这些数字符号把人们想做的事情,想说的话,通过网络变成了现实,不用去机场就可以买到飞机票;不用去电影院,就可以看到电影;不用去商场,就会有人把东西送到你家门口,网络给人们提供实实在在的便利,也带来了很多的社会问题,尤其是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心理所带来的影响,不是短时间内呈现出来的。从《中国互联网的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
学位
当代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者和建设者。在当代中国社会,随着意识形态领域的深刻变化,以及人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意识形态领域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极大的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当代中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意识形态教育是为了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学位
[db:内容简介]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培养的大学毕业生人数在逐年递增,尽管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一直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上,仍然有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无法成功就业,大学生的就业竞争正在逐年加剧。大学生就业难这一问题突显出来,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其中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变化是极其重要的原因。  笔者通过分析麦可思对于2009届大学毕业生关于就业各方面的重要数据,来分析当前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的进展状况以及大学生就业观现状的
学位
据《史记·太史公自序》,天文学、易学和黄老之学是司马氏家学的三大组成部分。司马迁幼承家学,司马谈的易学思想自然对其史学思想产生重要影响。通过梳理分析《史记》引《易》用《易》文献,能探究易学思想对司马迁史学思想形成、发展的影响,为了解《周易》与汉代史学体系形成的关系提供参考,同时也为管窥西汉《周易》教化传统形成发展的历史轨迹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论文以《史记》引《易》、用《易》文献为研究对象,在收集
学位
汉代是以儒、道为主的各家思想交流碰撞的时期,学术思想十分复杂,扬雄所生活的西汉末期,经学神学化严重,在这种背景之下,扬雄作为两汉之际承前启后的思想家、文学家,他积极融合儒道,致力于打破经学神学的桎梏,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又有其独创性。儒道兼有可以说是扬雄思想的一大整体特点,其文论思想也具有鲜明的儒道互补色彩,因此以儒道互补的视角研究扬雄的文论思想,可以把握其文论思想的总体特点,避免了将其单纯归为“醇
学位
寿妻词是指专门用于祝贺妻子生辰的词作,是寿词中的一个独特存在。本文从创作成因、表现手法和情感内蕴等三方面对宋代寿妻词进行细致论析,以期为寿词研究做一定补充。宋代寿妻词的产生离不开寿词的兴盛,理学对家庭伦理观念的强化,道教的盛行与普及等亦催化了寿妻词的创作。另外,词人的创作心态、祝寿对象较高的社会身份和温惠贤淑的个人性情也与寿妻词的产生有密切的关系。宋代寿妻词在意象选用组合和表达方式上有明显的倾向性
学位
莫言是当代具有特殊地位的作家,学界对其创作众说纷纭。相关研究者从很多角度对其作品进行了深入地研究,认为莫言的创作基本体现了当代文学潮流发展轨迹和艺术观念的嬗变,而作为莫言“最新”一部长篇小说——《蛙》,是带有一定创作总结的象征价值的;《蛙》在叙述内容的母体原型、思想主题的复调组合和艺术形式的杂交融合等方面,都具有复杂的叙事“意味”,具有值得研究的价值。本论文将对这些问题展开论述,主要分为绪论、正文
学位
新月派是由一批生活趣味、性情思想相同或相近的文人聚合而成的流派,他们多出生于名门贵族,又留学欧美,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和西方现代文化的洗礼,他们站在时代的前列同时又处于时代的边缘,在风云动荡的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他们在文化和美学上始终坚持着对艺术与美的尊崇,推动着中国现代文学审美主义的发展。凌叔华和林徽因是新月派的两位代表女作家,本文即从新月派对爱与美的寻求和执着入手将一代才女的诗意人生与创作相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