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寒热药性是中药首要药性,如何用现代技术手段直观和客观地表征中药寒热药性的差异性,一直是中医药理论研究的难点和热点。本文从热力学的角度,独辟蹊径,首次建立了基于动物温度趋向行为学的中药寒热药性差异的客观表征和评价方法一冷热板示差法;经方法学研究并考察了人参、西洋参、黄连、麻黄汤与麻杏石甘汤等不同寒热药性方药对动物温度趋向行为学的干预作用,初步阐明了上述不同中药寒热药性差异的客观真实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冷热板示差系统的方法学考察结果通过对小鼠品系、性别、驯化时间等因素的考察,KM种小鼠对冷热板温度变化较为敏感,可作为适宜的研究载体,冷热板温区设定值参考范围大致为15~40℃,环境温度保持在20±2℃,湿度60~80%。2.寒/热体质动物模型的建立本文采用控制饮食及冰水游泳方式,首次建立了基于体质差异的“寒热”动物模型:体虚模型(寒)和体盛模型(热)。研究表明,控制饮食+冰水游泳复制的“体虚”模型可表现出稳定的“虚寒证”特点,如倦怠、萎靡、皮毛枯槁、聚集成团、体重显著下降、饮水量减少、游泳时间缩短、四肢和尾巴冰凉、对高温趋向性增加等;而饲喂高蛋白饲料复制的“体盛”模型可表现出稳定的“热证”特点,如喜动,饮水量显著增加,对高温的趋向性减弱等。其内在表现为ATP酶、SDH、T-AOC和SOD活力、机体耗氧量、cAMP/cGMP比值显著下降(P<0.05),MDA活力和血浆cGMP含量显著增加(P<0.05),即机体能量代谢和抗氧化能力下降,营养过剩模型组表现则相反。3.不同中药对寒/热体质模型动物温度趋向行为及能量代谢的影响在寒热体质动物模型上研究表明,冷热板示差法可以较好地区分红参与西洋参、生晒参与参花、麻黄汤与麻杏石甘汤的寒热药性差别,以及黄连不同炮制品寒性强弱的差异。红参、麻黄汤、生晒参高温区停留比例减少,体现出温热性;西洋参、麻杏石甘汤、参花高温区停留比例增加,体现出寒凉性。不同黄连炮制品对体盛与体虚动物均表现出“寒性”的特征;而相对于生黄连,胆黄连使体盛小鼠对低温区的趋向性进一步增强(低温区停留比例显著增高,P<0.05),反映出“寒性”增强,而姜黄连则减弱,反映出“寒性”减弱;这与传统理论对炮制黄连的药性改变认识基本一致。上述不同中药的寒热药性差异均可通过冷热板示差法稳定地区分开来,且研究结果与这些方药传统的“寒热”赋性及“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治则基本相符。实验中还考察了不同寒热药物对动物耗氧量、ATP酶活性、总抗氧化能力、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寒性方药如黄连、西洋参、麻杏石甘汤等对体质模型动物能量代谢水平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而热性方药如红参、麻杏石甘汤对体质模型动物能量代谢水平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提示动物的温度趋向性与体质证候和药性的寒热及其相互作用有一定的相关性,ATP酶活性改变等能量代谢变化可能是内在机制之一。综上所述,冷热板示差法可以较好地区分不同寒热药性中药的差异;动物经中药干预后在冷热板上表现出的温度趋向性特征,与中药原有赋性有较高的吻合度;ATP酶活性改变引起的能量代谢变化可能是内在机制之一;机体对冷热板的偏好性差异可能是中药对机体能量代谢干预的结果,也可以认为是中药寒热药性的表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