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胚胎脊髓源性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 NSCs)移植联合电针治疗对大鼠脊髓全横断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实验1、取11.5 d的SD胎鼠分离神经管后段,分散细胞进行原代和传代培养,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生长状态。对其进行神经干细胞标志抗原Nestin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用含10%胎牛血清的DMEM/F12诱导,并进行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NSE)、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髓磷脂碱性蛋白(MBP)的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其分化情况。用BrdU标记第二代培养7-8 d的NSCs悬液,进行BrdU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观察标记情况,收集已标记的细胞备用。实验2、将54只成年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三组:脊髓损伤(SCI)组;NSCs移植组;NSCs移植联合电针治疗(E+NSCs)组。制作脊髓全横断损伤模型,在大鼠脊髓横断处填放明胶海绵,将BrdU标记的NSCs各10μl分别吸附到NSCs移植组和E+NSCs组损伤处的明胶海绵上,SCI组用生理盐水代替NSCs。E+NSCs组在细胞移植后每天的固定时间给予电针治疗。各组在7 d、14 d、28 d后分别进行BBB运动功能评分观察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取损伤脊髓分别进行大体观察、光镜观察和电镜观察,分析脊髓形态学改变,通过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脊髓损伤处的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及少突胶质细胞的变化情况。结果:1、11.5 d胎鼠的神经管后段培养的细胞,有良好的增殖能力,易获得大量细胞;其表达神经干细胞特异抗原Nestin,且诱导分化后表达NSE、GFAP. MBP阳性;BrdU免疫荧光观察显示,新形成的细胞克隆球中的细胞呈BrdU免疫阳性。2、脊髓损伤后大鼠后肢BBB运动功能评分显示,随时间推移,NSCs联合电针治疗组与其他各组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1),动物肢体功能恢复显著。3、大体观察显示,损伤区的脊髓由于瘢痕化颜色变深,植入脊髓断端的明胶海绵有不同程度的吸收,损伤区近头端脊髓轻度萎缩,近尾端明显萎缩。NSCs移植组与E+NSCs组明胶海绵吸收程度较好,基本与脊髓组织融合,且萎缩程度较轻。而SCI组部分大鼠损伤处脊髓变性坏死,明胶海绵吸收较差。4、光镜观察显示,术后28 d,SCI组脊髓损伤区形态不完整,神经组织残缺;有大量泡沫细胞和明显空洞形成以及大量炎症细胞浸润。NSCs组部分神经元细胞形态较规则,少数神经元可见细胞核及核仁,但部分神经元内尼氏小体较少,分布不均匀。E+NSCs组神经元细胞数量较多,形态基本正常,核仁清晰可见,尼氏小体较多,且分布均匀,神经纤维排列较规则。5、透射电镜观察显示,SCI组髓鞘松散、破裂,少部分完全崩解,轴突固缩,部分轴突空泡变,线粒体含量较少且有肿胀;NSCs移植组髓鞘松散程度减轻,散在分布,仅有少量髓鞘破裂,轴突消失,其间有薄髓的再生髓鞘;E+NSCs组再生纤维增多,髓鞘松散程度明显减轻,部分髓鞘结构规整,排列有序,线粒体肿胀减轻,微管空泡样变较轻,可发现大量突触,薄髓的再生髓鞘明显增多。6、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脊髓损伤处的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及少突胶质细胞数量随时间推移逐渐增加,E+NSCs组与其他各组之间均存在差异(P<0.01)。结论:1、从11.5 d胎鼠的神经管后段分离、培养,可获得足量的NSCs,血清诱导能够分化为神经元和胶质细胞;2、NSCs移植联合电针治疗能促进脊髓损伤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3、NSCs移植联合电针治疗能促进损伤处脱髓的轴突再髓鞘化和神经纤维再生;4、NSCs移植联合电针治疗能促进细胞的分化,增加损伤脊髓神经元、胶质细胞的数量,改善损伤处的微环境,促进结构的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