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按照不同时期和角度进行了全面透彻的归纳和总结,国外产业集聚理论可以分为古典阶段、新古典阶段、社会制度阶段,古典阶段的理论主要关心成本、距离,被称之为规范的区位理论。新古典阶段理论引入了主体间的作用关系,在古典阶段的理论上有了发展,打破了以往时期的理论假设并且更加关注文化、制度的作用,对于前两个时期来说是巨大的进步和升华。本文继而对产业集聚的空间实体—产业集聚区的构成以及相互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分别讨论了园区产值来源、园区类型划分、影响园区发展的因素、园区主体构成、园区内要素流动、园区外部效应、政府职能、园区创新的产生等几个方面进行讨论。实证部分首先对河南省域进行地理区位和交通区位以及资源概况介绍,发现从2010年正式确立到2013年无论是从规模还是主营业务收入等主要指标均翻了一倍还多,然后对河南省产业集聚区确立的历史以及至2013年底的整体情况进行介绍,进而对河南省每个地区的发展情况以数据图的形式直观表达,发现郑州和洛阳两个地区的发展水平在全省遥遥领先。为了更清晰的反应各地区发展水平,笔者利用上述指标对河南省18个地区进行快速聚类分析,最终将河南省18个城市分成五类,郑州和洛阳与其他地区发展水平差距巨大,洛阳又与郑州差距巨大,所以郑州和洛阳无法聚为一类,分列一、二位,第三类是发展水平较好的地区,包括:焦作、新乡、南阳、商丘。第四、第五类地区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发展质量与前三类存在明显差距。通过前面比较宏观的河南省产业园区情况介绍,笔者下面搜寻反应产业集聚区发展水平的指标旨在建立一套全面、精确、科学的指标体系,来衡量产业集聚区的“健康状况”,指标体系总体上包含经济规模、发展质量、发展速度、发展潜力四个方面。每个方面包含若干个具体变量,进而对具体变量进行收集,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出四个关于产业园区发展水平的主成分,分别为投入变量、质量增速、专业化变量、开放程度变量。这四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之和接近80%,可以代表整个园区发展水平。随后对四个主成分以自己的方差贡献率为权重,加权求和计算出综合得分对180个产业集聚区进行排名。为了直观的反应区域空间差异变化,笔者首先按照各园区得分做出园区空间分布图,进而用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证明出河南省域内存在显著相关关系,最后用局部空间自相关方法的出局部区域的集聚模式。经过空间分析发现,全省园区发展水平差异巨大,豫西南的南阳市和豫东的商丘市区与相邻县呈现高-高集聚,西峡县和信阳市区与周边反差巨大,呈现低-低集聚,豫中北部郑州和洛阳与周边呈现高-底集聚,三门峡地区、驻马店地区、信阳地区、发展水平相对低下,形成连片低-低集聚,豫中东部平顶山、许昌、开封地区无明显差异,大多处于中等发展水平,显示为不显著。文章最后,针对提出的四个主成分和空间分析分别从产业发展角度和空间角度对河南省产业集聚区提出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