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课题结合导师治疗眩晕的临床经验,自拟“升清止眩汤”用于脾虚清阳不升型眩晕的治疗。导师认为脾虚清阳不升是眩晕的主要病机,益气升清、健脾化痰为其基本治则。本课题主要探讨“升清止眩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脾与眩晕的关系,为中医药防治本病提供理论依据和临床指导。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脾虚清阳不升型眩晕且西医诊断为慢性脑供血不足(CCCI)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对照组予盐酸倍他司汀片口服,每次4mg,每日3次、阿司匹林肠溶片口服,每次100mg,每日1次,空腹服用;治疗组在口服盐酸倍他司汀片、阿司匹林肠溶片基础上加用升清止眩汤,中药采用统一煎服方法。两组治疗疗程均为4周,4周后分别观察两组患者用药后的安全性、中医证候积分变化及治疗前后血脂、TCD的变化。最后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前两组病人在年龄、性别、合并病、眩晕程度及中医证候积分等一般资料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组内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种疗法均能改善眩晕等临床症状,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中医证候积分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在改善临床症状方面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证候积分的变化比较,显示治疗组能显著改善头晕目眩、神疲乏力、心悸气短、脘腹胀闷、食少纳呆、便溏症状及舌苔,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在神疲乏力、心悸气短、脘腹胀闷症状及舌苔改善方面,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在血脂和TCD指标检测方面,治疗组能明显改善大脑中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Vm),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优于对照组(P<0.05)。安全性检测方面,治疗组治疗前后均作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肝功、肾功及心电图检查未见明显改变,治疗期间病人无不适,未发现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升清止眩汤对脾虚清阳不升型眩晕有确切的临床疗效和中医证候疗效,能显著改善本病的临床症状,改善经颅多普勒大脑中动脉的平均峰流速(Vm)。提示益气升清、健脾化痰是中医治疗眩晕的基本方法之一,且本方在治疗过程中也未发现任何毒副作用,说明其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