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和目的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是当前治疗血液系统肿瘤的最有效手段之一,随着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的不断进步,很多血液系统疾病的患者获得了缓解或根治,使血液系统肿瘤患者的生存率也有了明显提高。随着造血干细胞移植幸存者在移植后获得了长期存活,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幸存者有可能发生与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相关的并发症。移植后相关并发症严重损害着患者的生活质量,成为导致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晚期死亡的重要因素[1]。与其他并发症相比,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发生的心力衰竭(HF)少见但严重,预后差。本研究旨在比较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心力衰竭和非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以提高对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心力衰竭的早期识别,早期干预,改善患者的预后。对象与方法(1)入选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因血液系统恶性肿瘤行骨髓及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住院患者。共有305例符合条件的患者纳入本次研究。根据移植1个月后的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分为NT-proBNP升高组(NT-proBNP>125pg/mL)、NT-proBNP正常组(NT-proBNP<125pg/mL),对2组患者进行对比分析,比较2组临床特征。(2)根据NT-proBNP值和是否存在心衰症状,将患者分为3组,心衰组(NT-proBNP>125pg/mL,有心衰症状)、无症状组(NT-proBNP>125pg/mL,无心衰症状),正常组(NT-proBNP<125pg/mL,无心衰症状),对3组进行对比分析,比较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心衰的患病率和3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结果(1)结果示NT-proBNP升高组患者占77.05%(235例),正常组患者占22.95%(70例)。升高组女性患者更多、血红蛋白、尿酸值更低、移植前NT-proBNP值更高(P值均<0.001)。HLA配型中10/10相合在正常组多见;移植方式中骨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在升高组多见;预处理方案中环磷酰胺、环磷酰胺+蒽环类、TBI+环磷酰胺+蒽环类均在升高组多见;抗排斥方案以环孢素+抗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ATG)在升高组多见;有肺部感染和心衰症状的在升高组多见。年龄、收缩压、舒张压、BMI、肌酐、血钠、eGFR、左室射血分数、舒张末左室内径、左室内径、右室内径、左房内径、右房内径、血液病的诊断、干细胞来源、磷酸肌酸用量差异在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3组对比分析显示心衰组占23.6%(72例),无症状组占53.4%(163例),正常组占23%(70例)。心衰的患病率为23.6%,其中男性患者占55.6%(40例),女性患者占44.4%(32例)。心衰组患者血红蛋白值更低、移植前NT-proBNP值更高(P值均<0.001);骨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移植方式、非全相合的配型在心衰组更多见;环磷酰胺或蒽环类联合环磷酰胺的预处理方案、抗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ATG)+环孢素的抗排斥方案在心衰组多见;心衰组患者合并肺部感染更多见。3组在年龄、性别、收缩压、舒张压、BMI、肌酐、血钠、eGFR、左室射血分数、舒张末左室内径、左室内径、右室内径、左房内径、右房内径、血液病的诊断、干细胞来源、磷酸肌酸用量差异在3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1)本研究中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心衰的患病率为23.6%。(2)预处理方案方面,应选择心脏毒副作用小的药物,在必须使用蒽环类药物及环磷酰胺时,应注意动态监测心功能。(3)抗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方面,尽量少选择ATG,避免ATG对心脏的毒副作用。(4)在移植后肺部感染的患者,需密切监测血NT-proBNP和心功能,避免出现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心衰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