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评价血管病变监测指标与术后再狭窄的相关性,分析术后再狭窄的危险因素。2、为临床早期预防和干预血管术后再狭窄提供理论依据。3、确定下肢动脉硬化性疾病旁路术后的移植物早期监测项目和筛查指标。4、建立下肢动脉硬化性疾病患者的随访数据库。方法:1、建立“外周血管动脉硬化性疾病患者数据库”,对下肢动脉硬化性疾病旁路术后患者进行随访,分类统计出各术式的移植物通畅率、保肢率、死亡率,并进行比较,评价手术效果,做出国内单中心病例报道。2、随访股腘旁路术后患者进行血管病变早期功能监测及分子标志物检测。(1)患者填写下肢动脉搭桥术后随访表,记录危险因素、伴发疾病、口服药物情况,对患者进行专科查体,并记录外周血管检查情况。(2)应用外周血管功能检测仪行踝肱指数(ABI)及脉搏波传导速度(PWV)测定。(3)行生化指标检测(血脂、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同型半胱氨酸),及细胞因子的检测(白介素6、转化生长因子β1)。3、对随访患者进行血管病变早期结构检测。彩超测定移植物近端吻合口处内膜厚度,计算再狭窄程度,测量吻合口及移植物中段收缩期峰流速(PSV),评估人工血管远端流出道情况。4、通过彩超检查,将随访患者分为轻、中、重度再狭窄组。以彩超结果作为标准,评价各种血管功能检测方法对发现术后再狭窄的敏感性;对各组间分子标志物进行统计分析,确定其与人工血管再狭窄的相关性。结果:1、过去5年内行旁路移植手术212例,主髂股动脉旁路、股股转流、股-膝上腘、股-膝下腘动脉旁路的1年一期通畅率分别为92%、76.9%、69.7%、53.5%;二期累计通畅率分别为92%、84.6%、81.6%、60.5%;四种术式的3年一期通畅率分别为76.5%、62.5%、56.3%、23.8%;二期累计通畅率分别为82.4%、75%、70.8%、42.9%。经过生存分析显示,股-膝上腘动脉旁路术的中、远期通畅率、患者生存率高于膝下旁路,主髂股旁路与股股转流的移植物通畅率无统计学差异。52例二次手术患者中42例(80.8%)移植物闭塞的原因是由于血管内膜增生导致吻合口狭窄,继发人工血管内血栓形成。212例患者中截肢23例(3年保肢率89.2%)。围术期死亡10例(4.7%),随访期死亡23例,其中21例患者(68.4%)死于心脑血管相关的疾病。2、移植物中段PSV<0.4m/s的患者在随后半年时间内移植物闭塞的概率为50%,高于PSV>0.4m/s患者的10.7%的闭塞率(P<0.01)。轻、中、重度再狭窄组术后6月的ABI比术后2周的基础值分别下降了0.08±0.07、0.12±0.06、0.38±0.14。重度组ABI下降幅度高于轻、中度组(P<0.05)。轻、中、重度再狭窄组的PWV分别为23.1±5.9m/s、26.7±6.7 m/s、9.5±7.3 m/s,重度组PWV低于轻、中度组(P<0.05)。轻、中度组的ABI下降幅度及PWV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三组术前的各项生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重度再狭窄组术后2周、6月时HsCRP、FIB水平高于轻度组(P<0.05),随访期中、重度狭窄组HsCRP、FIB、LDL、IL-6、TGF-β1高于轻度组(P<0.05),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FIB、TGF-β1增高是促进内膜增生的危险因素。结论:1、根据患者病情选用适当的搭桥手术方式,可以取得满意的效果。股-膝上腘旁路术后移植物中、远期通畅率及生存率优于膝下旁路,在具有良好流出道的前提下,股腘动脉旁路术的远端吻合口尽量选择在腘动脉膝上段。旁路术后远期移植物闭塞的主要原因是吻合口内膜增生;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患者术后死亡的主要原因为心脑血管疾病。2、旁路术后定期对移植物行彩超监测,可以早期发现人工血管再狭窄,并对人工血管闭塞的风险做出预测;ABI、PWV可以用于术后移植物监测,但不是发现人工血管早期再狭窄的敏感手段。纤维蛋白原、超敏C反应蛋白、转化生长因子β1等分子标志物增高可能是搭桥术后吻合口内膜增生的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