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空间结构的分析与评价——基于空间可达性与可理解性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rgeboy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从建筑空间可达性与可理解性量化分析的层面,将空间句法中相关的理论进行了系统化地归纳和疏理,进而以“可见性分析”、“组构分析”以及“空间可理解性分析”这三个基本原理和方法为依据,从建筑空间结构效能性的角度,建立一套通过对建筑空间可达性与可理解性进行量化分析,能够对建筑空间结构有关空间利用率、空间可识别性、空间可交流性以及空间安全性等方面的效能性进行量化分析与评价的方法——“空间结构评价模式”,以辅助研究者从建筑空间结构效能性的层面理性地进行设计创作与评价。 同时,从空间的使用率、可识别性、可交流性以及安全性等方面来分析和评价建筑空间结构的“效能性”,是“空间结构评价模式”试图对空间句法在应用研究领域的补充与发展。 并且,“空间结构评价模式”是以空间在视觉感知上的差异性为依据分解空间系统,进而对建筑空间结构效能进行量化客观地分析与评价,突破了目前国内业界主要以空间的功能差异为依据进行建筑空间结构研究的局限性。 另外,论文从建立“空间结构评价模式”的角度,在空间句法原理的基础上,根据空间结构属性、空间使用行为分布以及空间结构效能三者之间的关系,论证了建筑空间结构在空间使用率、空间可识别性、空间可交流性以及空间安全性等方面的“效能性”,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建筑空间结构的内涵。 而“空间结构评价模式”的应用意义在于,通过对空间可达性与可理解性进行量化,辅助研究者理性把握建筑空间结构效能,在建筑设计研究方面,使空间设计能够在感性创造与理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下得到优化,在建筑空间评价方面,使建筑空间评价具有客观性与科学性。 论文的写作共分为六章进行。其中第一章主要阐述了“空间结构评价模式”产生的背景、建立的依据、由来、创新之处、研究范围限制以及应用意义等。 第二章到第六章是论文的主体,共分为三个部分,分别论述了“空间结构评价模式”的理论与方法依据、建立以及应用等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二、三、四章是论文主体的第一部分——建立“空间结构评价模式”的理论与方法依据。第二章主要内容:阐述可见性分析的基本含义、理论基础及其意义,并指出可见性分析是组构分析的主要基础。第三章主要内容:阐述组构分析产生的背景;组构的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以及组构分析的意义,指出组构分析是空间可理解性分析的基础。第四章主要内容:空间可理解性与空间认知的关系;与空间使用行为的关系;指出空间可理解性分析是空间使用行为分布规律的量化第五章是论文主体的第二部分——“空间结构评价模式”的建立,也是整篇论文的研究重心。第五章主要内容:首先,阐述“空间结构评价模式”建立的意义,指出从空间的使用率、可识别性、可交流性以及安全性等方面来分析和评价建筑空间结构的效能性,是“空间结构评价模式”试图对空间句法在应用研究领域的补充与发展;接着,分析空间结构属性与空间结构效能的关系,指出对空间的可达性与可理解性进行量化,能够从空间使用率、空间可识别性、空间可交流性以及空间安全性四个方面衡量空间结构效能;然后,论述“空间结构评价模式”的原理与方法依据、评价标准、因子以及基本方法;最后,探讨“空间结构评价模式”的应用意义与应用范围。 第六章是论文主体的第三部分——“空间结构评价模式”的应用。第六章主要内容:以《不能埋没的历史》——“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概念设计竞赛”参赛方案——这一建筑概念设计研究为例,从设计的深入与最终方案的评价两个方面,探讨“空间结构评价模式”在具体设计研究中的实际应用。 总之,论文试探性地建立起“空间结构评价模式”这一建筑空间结构效能的量化分析与评价方法,希望有助于建筑评价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其他文献
学位
在流域的空间尺度上,由于水流在重力作用下的汇集作用,使得不同景观要素之间的物质流和能量流的联系更为紧密,同样使得流域下垫面的因素如流域的地形、土壤和植被等对流域的水文
住宅类房屋在我国进入商品化转变已经有些年头,对于消费者来说,住宅类不动产也已经成为了熟悉的商品。住宅类房屋为了具有更高的商业竞争实力,就必须在设计上更多地考虑满足居住
绿色住宅是当今住宅的发展趋势,也是中国住宅产业发展的长远目标。基于人与自然持续共生原则和资源高效利用原则,绿色住宅的设计建造,需要最大限度的满足节地、节能、节水、节材
学位
随着大规模、高密度的城市建设活动广泛开展和新时期灾害的形式愈发多样,我国城市在安全发展方面面临严峻挑战。受经济、功能等利益影响,因防灾建设资金回报慢常处于“被动设置
中国现代建筑走过的百年历程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西安是享誉世界的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久远的文明传承。从改革开放至今,西安的建筑创作水平有了不小的进步,在
旧城区作为传统意义上的城市中心具有不可替代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地位,作为我国未来城镇化主力军的中小城市更是如此。在中小城市旧城区的发展进程中,公共空间的改造是旧城区
人口进入老龄化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为严峻的挑战之一,1999年随着中国步入老龄化社会,这个形势就显得更为突出和尖锐。我国因为人口基数过大,所以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严
在我国,有这样一些的古建筑,它们经历千百年的风吹雨打,曾经多次倒塌和被毁,但不久后人们就会重建它们,并不断进行维修和保护。这些建筑至今依保存完好,似乎获得了永久的生命力。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