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锂离子电池因为具有能量密度高、充放电压高与环保耐用等特点被广泛应用在储能系统和电力驱动系统。然而,电池在工作时因为电阻和发生电化学反应等因素产生的热量使电池温度持续上升,一旦进入热失控状态就可能引起电池自燃。此外,温升使锂离子电池发生膨胀变形。当变形过大时,电池结构容易破坏。显然,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涉及热和变形的问题。本文考虑外部环境的热辐射效应,对电池工作过程中的热-变形(力)耦合问题展开相关研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锂离子电池因为具有能量密度高、充放电压高与环保耐用等特点被广泛应用在储能系统和电力驱动系统。然而,电池在工作时因为电阻和发生电化学反应等因素产生的热量使电池温度持续上升,一旦进入热失控状态就可能引起电池自燃。此外,温升使锂离子电池发生膨胀变形。当变形过大时,电池结构容易破坏。显然,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涉及热和变形的问题。本文考虑外部环境的热辐射效应,对电池工作过程中的热-变形(力)耦合问题展开相关研究,探究锂离子电池内部温度和应力的变化规律。所得结果有望为电池安全性能提升提供理论指导。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基于热传导理论,考虑电池的产热及对流散热与热辐射效应,建立了圆柱型锂离子电池的传热模型。然后探讨了热辐射系数、放电倍率、环境温度及对流换热系数对电池温度场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热辐射系数越大电池散热越快,达到热平衡时间越短;放电倍率越大,热辐射的散热效果越显著;环境温度越低,热辐射的散热效果越显著;对流换热系数越小,热辐射的散热效果越显著。(2)基于传热理论和弹性理论,考虑对流散热、热辐射效应、动态热源及热-力之间的相互影响,建立了圆柱型锂离子电池动态热源的热-力双向耦合模型。然后对热传导模型和热-力耦合模型的温度场进行了比较分析并探讨了辐射换热对温度场和应力场的影响。数值结果表明:热-力耦合模型计算的温度比仅考虑热传导计算的温度低;电池应力随初始温度、放电电流、对流换热系数、辐射系数和电阻增大而增大;热-力耦合模型考虑热辐射效应能够降低温度,但是也会增大环向应力和径向应力。(3)基于(2)建立的热-力耦合模型,考虑电池外侧包覆铝层,推导了圆柱型电池-铝双层结构热-力耦合数学模型;然后探讨了不同铝层厚度对温度和应力的影响并分析高温环境下不同时刻的温度场和应力场变化。研究结果发现:铝层有利于加快锂离子电池散热,降低电池内部温度并且铝层越厚电池内部温度越低,但是铝层也增大了电池内部应力。因此工程实际中,在满足散热要求的前提下应当尽可能减少铝层厚度并且有必要对电池内部应力场进行仿真分析,避免应力超过电池承受极限;在高温环境下电池的温度和应力都会增大,最大应力为交界面处的环向应力。
其他文献
在室外场景下,视觉里程计能在卫星信号缺失时协助移动机器人感知外部环境,获取自身位置和速度。相比于立体相机繁琐的标定与校正过程,基于低成本单目相机的视觉解决方案更简便。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CNNs)可以直接从单目图像计算移动机器人状态,不需要对摄像头进行标定与校正,并克服尺度不确定性缺点。但CNN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困难,首先CNN运行时需要大量内
光学相干测振(Optical Coherence Vibrometer,OCV)方法是一种基于低相干光干涉原理的新型光学非接触式振动测量技术,具有成本低、测量精度高、无损等优点,自搭建的光学相干测振系统可以达到纳米量级的位移探测精度,能够很好地满足精密振动测量要求。板结构作为常用的工程结构被广泛应用于工业领域,在运行过程中受众多因素作用造成损伤的产生和积累进而影响其安全性能。本论文以板结构的缺陷检
电磁铆接作为一种新型铆接工艺,广泛应用于航天航空装配领域。铆枪是电磁铆接的关键执行机构,目前国外电磁铆枪朝着手持式方向发展,实现了系列化和工程化,而国内研制的手持式电磁铆枪还存在铆接力不足,质量和后作力过大等问题。本文采用数值计算、整体优化算法和工艺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铆枪的参数进行优化和分析,根据优化结果指导手持式铆枪的结构设计。以同轴单匝双圆环线圈作为基础单元,通过累加求和的方式对手持式电磁铆
如今全球的汽车使用量持续增长,且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问题日益凸显,以致“低碳环保”的生活理念深入人心。由此以纯电动汽车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因其绿色节能等特性而广受欢迎,其使用量也持续高速增长。但相对传统的汽车仍不够成熟,其车载动力电池的安全性,稳定性和使用寿命仍限制着电动汽车的发展。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车况数据的联通,并以远程平台的形式进行实时监控和故障诊断来优化电池管理,是提升电动汽车综合性能的重要手
双圆弧弧齿锥齿轮作为章动传动装置中的关键部件,其在实际工况下的齿面接触特性和齿面磨损行为对传动装置的性能有重要影响。鉴于该齿轮齿面形貌和章动运动的复杂性,本文采用齿面接触分析方法,明晰双圆弧弧齿锥齿轮副齿面接触特性,进而建立准静态和动态条件下锥齿轮的齿面磨损模型,并据此深入开展该类齿轮的齿面磨损行为研究。论文的主要内容及发现如下:首先,根据章动传动原理,建立了冕齿轮齿面方程。在此基础上,通过冕齿轮
随着机器人的多元化发展,其工作场景逐渐由结构化向非结构化转型。机械手作为机器人的终端执行器,是体现机器人与外界交互能力的关键性环节。然而,面对多元化、小批量的生产模式,传统刚性机械手无法具备良好的柔顺性、出色的包络性和可靠的安全性等。故此,以柔性材料构成的软体驱动器逐渐受到了国内外广大科研工作者的重视与青睐。论文以四指软体机械手为研究对象,以增加机械手活动行程及增强单指驱动器指尖力为研究目标,设计
压铆是一种常见的钣金加工制造、生产和安装工艺。目前,国内压铆设备普遍存在自动化程度不高、普适性不强及效率低等缺点。论文针对这些现象,对传统钣金压铆的对位方式进行研究,通过分析常见铆接圆孔识别算法在精度和效率上的不足,提出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识别算法,构建了一套钣金自动压铆对位系统。该系统可根据不同类型圆孔自动更换待铆接螺纹件,并识别待铆接圆孔位置,自动完成压铆。论文具体研究内容如下:首先,根据实际生
喷墨印刷由于可以直接在基材上进行功能材料的图形化印制,其在新型表面电子器件制备技术中占据重要位置。而针对自由曲面的图形化喷印,工业机器人因其具有较好的离线轨迹编程柔性,故而广泛地应用于曲面物体的表面喷涂作业中。曲面物体的图形化喷涂实现,喷涂工具的轨迹规划是其中的重点。合理而高效的轨迹规划,是达到喷涂作业标准、保证曲面喷涂质量的关键所在。故本文以喷笔轨迹规划方法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切面法生成喷笔轨迹,
作为旋转机械设备的关键部件,轴承在复杂载荷工况和环境条件下工作,它的健康状态是系统安全运行的重要保证。随着机械设备逐渐向高速化、重载化方向发展,对滚动轴承等基础零部件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为保证工业生产安全、机械设备稳定运行,本文利用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理论开展滚动轴承故障诊断方法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利用基于拉格朗日乘子的自适应辛奇异值模态分解(v-Adaptive
模具是工业生产的重要工艺设备,素有“工业之母”的称号。H13模具钢(4Cr SMo Si V1)在工作时型腔表面与高温金属接触且频繁受冷受热,进而导致H13模具钢失效。激光熔覆是H13模具钢常用的修复与强化方法,但仍需对熔覆层进行加工以满足尺寸精度和表面质量使用要求。超声滚压将超声加工技术应用于传统滚压,是一种经济高效的光整强化工艺。研究超声滚压对H13模具熔覆层表面质量的影响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