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俗文化是在普通民众的生产生活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现象。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文化涉及到民众生活的各个方面:衣食住行、婚丧喜庆、岁时节日、宗教信仰等。中华民俗文化历史悠久,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华民俗文化“走出去”成为越来越迫切的需求。《呼兰河传》是一部具有浓厚民俗文化色彩的作品,反映了中国东北地区的民俗民风,文中不乏民俗文化的描写。同时,《呼兰河传》也是萧红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被茅盾称为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葛浩文是萧红最著名的研究者之一,曾获得过首届萧红研究奖,并著有《萧红评传》和《萧红新传》。他所翻译的《呼兰河传》以读者接受和可读性为标准,对于文中的民俗文化进行了创造性的翻译,取得了较好的译介效果。葛浩文所译的《呼兰河传》体现了他的“翻译即背叛”“翻译即改写”“翻译是跨文化交流”的翻译思想。而这些思想恰恰与译介学的核心观点“创造性叛逆”不谋而合。本文从译介学角度出发,采用定性和案例研究方法,对葛浩文英译《呼兰河传》中所采用的翻译策略进行研究分析。论文第一章对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以及论文结构作了一个简要阐述。第二章文献综述首先介绍了本文研究对象《呼兰河传》及作者萧红、其英译本及其译者葛浩文,其次梳理了民俗文化翻译的历史及其存在的问题,最后介绍了译介学及其价值。第三章至第五章是本文主体部分和创新之处,分别从“创造性忠实”“创造性叛逆”“创造性妥协”三方面对葛浩文英译《呼兰河传》作了较为系统深入的分析,指出《呼兰河传》中存在大量关于民俗文化的描写,针对不同的文化内容,葛浩文采用了“创造性”的翻译方法,通过这种独特的翻译策略,最终达到了文化本质在不同文化之间传播的“忠实”。第六章为结论部分,呈现和总结本文的主要发现和观点,指出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并就后续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