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有关家庭语言暴力的视频和案例频繁地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并逐渐引起大家的关注。但在此之前,这一现象很少受到国家和公众的重视,有关我国农村家庭语言暴力的研究也相对缺乏。因此,采取有效措施应对和预防我国农村家庭语言暴力,对未成年人身心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X乡两所农村初级中学的学生作为主要问卷调查对象,并对部分初中生、在校大学生以及105位家长进行了访谈调查。研究结果发现,我国农村初中生家庭普遍存在语言暴力现象;家庭语言暴力与农村初中生的学业成绩、亲子关系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其中成绩中下等的学生更易遭受父母语言上的暴力,与父母的关系也较为恶劣;家庭语言暴力对我国农村初中生的性格、人际交往等方面均产生了严重后果;父母暴躁的性格、初中生不良的行为及学习成绩、不和谐的家庭关系等因素导致家庭语言暴力现象频发;面对家庭语言暴力,农村初中生主要采取沉默或争辩等不恰当的应对方式;农村初中生普遍反映了对家庭语言暴力的憎恨,他们认为,父母暴力性的语言不能促使他们改变不良的行为习惯,他们更愿意接受父母说服性的教育和耐心的诱导。本研究认为家庭语言暴力背后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一是暴力文化的沿袭与释放;二是正确儿童教育观的缺失;三是家庭中家长话语权的专断;四是不健全的个性品质特征;五是刺激性行为情境的诱发;六是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本文建议教育者可从应对和预防两个方面着手化解和规避家庭语言暴力的产生。在应对策略方面:为受害者提供必要的法律救助和心理救助。在预防方面,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第一,加大教育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家庭语言暴力的认知。学校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增设有关反家庭语言暴力内容,提高学生对家庭语言暴力的认识。社区可以利用大众传媒向农村家长和未成年人普及依法制暴观念,同时为未成年人提供有效的求助对象和渠道。第二,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夯实依法制暴基础。如,明确将家庭语言暴力纳入反家庭暴力范畴,明确家庭语言暴力的举证责任,明确施暴者的法律责任及应承担的惩罚等。第三,指导亲子沟通技巧,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为缓和亲子冲突,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减少家庭语言暴力的发生,学校分别为家长和学生提供有效的亲子沟通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