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黑人女剧作家洛琳.韩丝贝利生命短暂,但是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其中包括戏剧《阳光下的葡萄干》、《白人》、《西德尼.布鲁斯坦窗上的签名》以及其它没有出版的几部戏剧。《阳光下的葡萄干》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使韩丝贝利在1961年一举成名。另一部戏剧《白人》虽受争议,但是它对研究作者的政治观点及其对非洲的态度极为重要。这两部戏剧都聚焦非洲主题,探究了种族隔离、殖民、非洲人以及非裔美国人的苦难与反抗等等社会问题。本文着重分析这两部戏剧,探讨作者对非洲的态度及其戏剧中隐含的非洲人、非裔美国人寻找稳定的家的问题。本文分为五部分。引言部分着重介绍韩丝贝利的生活经历,以及启发了她对非洲关注并影响她思想发展的关键人物。之后的三章里,论文主要分析韩丝贝利两部戏剧中的人物及其对待非洲、对待身份、对何处为家这一问题的不同态度,以此来反映韩丝贝利思想中身份与家的概念。第一章集中分析戏剧中一部分非洲人和富裕的非裔美国人。他们长期生活于殖民或者种族歧视的环境中,受白人文化的浸染,潜意识已经接受了白人的文化与社会体制。在他们的思想中,那种不受白人文化侵蚀的非洲式的家荡然无存。韩丝贝利认为这类人可以称之为支持同化主义者,她对这类人的否定态度表明了她反对同化主义的观念。第二章主要分析戏剧中的一部分生活窘迫的非裔美国人。他们虽处于美国社会底层,但是已经把美国看作他们永远的家。尤其是安于家庭生活的女性,她们从未想过回到非洲这片祖先居住过的土地上,同时又极力维护自己作为黑人的尊严,想在美国找到一个黑人可以安定生活的家。黑人男性则怀着更高一点的美国梦想,希望取得事业成功并提高在美国的社会地位。然而,肤色决定了他们寻找安定的家并提高地位的梦想是很难实现的。虽然生于富裕家庭,韩丝贝利也遭受过同样的人生经历并饱受无家感的折磨。因此,韩丝贝利表达了她对这类人的同情,认为只要种族歧视与种族隔离存在,非裔美国人很难找到安全舒适的家,这种无家感会一直持续。第三章着重分析戏剧中刻画的年青一代,他们主要是来自非洲的知识分子或者非裔美国人中的思想前卫的年轻人。这一代人代表了韩丝贝利的主要政治思想以及对待非洲的观点。他们都曾经在美国学习或生活,决意回到非洲,肩负拯救非洲,重建非洲家园的历史使命。韩丝贝利试图通过他们寻找一条通往非洲的归家之路。结论指出,在这两部讨论非洲问题的剧本中,作者韩丝贝利没有将非洲刻画成完美家园的形象,也没有忽视受到欧美教育的非洲知识分子和作为美国公民的非裔美国人身上存在的双重意识。对一部分非洲人来说,非洲是他们永远的家,但是建设家园的路将是漫长而艰难的;对另一部分非裔美国人来说,美国是他们真实的家,是否真的抛弃美国的家回到祖先的家似乎还是个难下的决心。从韩丝贝利的剧本中我们能看到在这一历史时期的美国黑人知识分子的认同危机和矛盾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