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矿山开采和选矿是土壤重金属的重要来源,为此而造成周围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现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广西是我国一重要的有色金属基地,矿业活动在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危害当地居民的健康。本研究选取广西岩溶地区一个具有50年历史的铅锌矿区作为典型重金属污染研究区域,对矿区尾矿库、废石堆、水系及其沉积物、环境空气、土壤和植物等环境污染特征进行研究,采集94个土壤表层样品,12个典型剖面共100多个土壤样品,以及固体废弃物、废水、地表水、地下水、植物、大气颗粒物等样品100多个,共取得分析数据3000多个,将地理信息系统、地统计学方法和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等数理分析技术结合起来,系统分析了矿区内矿渣、土壤、沉积物、水体、大气和不同植物体中重金属的分布,分析水田、旱地、菜地等不同耕作方式污染物含量水平、平面和纵向分布特征以及迁移转化规律,并对污染来源进行了解析。本研究还利用BCR顺序提取法与TCLP方法分析了重金属的化学形态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验室土壤铅、镉吸附解吸行为的实验研究和土壤—植物镉迁移规律的盆栽实验研究,阐述土壤—植物重金属迁移机理;利用潜在生态指数法评价矿区生态环境风险,运用场地风险评价法评价矿区环境暴露下的人体健康风险,全面系统地分析了矿山开采活动给地区带来的环境影响。 通过本项目的研究,取得如下主要结果: 1.区域环境污染特征 区域内分布着大量废矿渣、废矿石,浸出液中Zn、Cd、Hg、As严重超过GB5085.3-1996《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浸出毒性鉴别标准》标准,均属于固体危险废物。这些固体废物稳定性不好,是区域最大的安全隐患和污染源。pH值越低、粒度越细,越有利于重金属离子的溶出,废矿渣溶出重金属离子含量远高于废矿石中的重金属离子含量。 区域属喀斯特地貌,岩溶发达,使得该地区废水、地表水、地下水相互连通、关系复杂。废水Zn、Cd、Cu、Pb、pH严重超过GB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一级标准。主要功能为农灌的地表水、地下水Cd、Zn、Pb、F-、pH均严重超过GB15084-1992《农田灌溉水质标准》标准,河流沉积物的污染特征主要为Cd、Pb、Hg、Zn重金属复合污染型。矿区内村庄受到大气颗粒物的重金属复合污染,PM10中Cd、As、Pb、Zn、Cu的浓度较高,大气汞浓度已经超出背景含量1.50~37.0倍。受污染农田种植的水稻、玉米、蔬菜的重金属含量不同程度超过卫生部《食品卫生标准》,其安全性应受到关注。 土壤多介质体系中,废矿石、废矿渣→废水→地表水、地下水→(农灌河流沉积物)土壤→农作物作为一个完整的生物链紧密联系,其主要的特征污染物的为Cd、Zn、Pb、Hg,主成分分析表明体系中多介质污染物存在一致性,在该铅锌矿中,该几种污染物存在较强伴生规律,并造成对农田和农作物的复合污染。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明显,自西北偏西至东南偏南方向,农灌河流水质、沉积物顺水流向各污染因子超标倍数逐步减少,土壤污染程度减轻。 2.土壤中重金属的赋存迁移规律 矿区周围农田受到严重的重金属复合污染。农田土壤中的Cd、Zn、Pb、Hg含量均非常高,存在普遍严重的积累现象,平均含量远超过《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二级标准值,污染严重,As、Cu局部超标。Zn、Pb、Cd、Hg等4种重金属元素,空间分布方向性较强,呈西北偏西至东南偏南方向分布,西北偏西方向污染最为严重,沿灌溉河流流向土壤中重金属污染指数呈下降趋势。 剖面土壤重金属含量基本呈现从上到下含量递减的特征,水田土壤受污染严重,0~180cm的土壤均受到了Zn、Pb、Cd、Hg的污染,尤其是Cd的污染程度最大,超出的二级标准10~204倍。Zn、Pb、Cd、Hg、Cu均呈现出极为明显的向下迁移趋势。在0~20cm,5种重金属的含量均较大。从20cm往下至180cm,5种重金属的变化趋势基本上是先升高后降低,向下迁移的浓度峰值均出现在60~120cm,Cd向下迁移浓度峰值出现的深度比Cu、Zn、Pb、Hg的要深,重金属来源、剖面结构、土壤pH、有机质含量、母质是影响重金属在剖面中垂直变化的主要因素。 不同耕作方式下,水田污染比旱地严重。水田重金属污染迁移深度远较旱地深,水田的犁底层,对污染物质具有明显的阻隔作用,而旱地中的淀积层中的污染物含量比较高,对污染物质的隔断作用不明显,矿区菜地有机质含量较高,有利于重金属富集。土壤中的重金属来源、土壤的理化性质及有机质含量,是造成矿区不同耕作类型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差异的主要原因。 土壤剖面BCR形态分析表明,各剖面中Pb、Zn、Cu和Cd的形态分布有所不同,酸可溶态比较,菜地最高,水稻田次之,旱地含量最低,Cd酸可溶态含量远高于其它元素,各剖面Pb、Zn、Cu和Cd的可氧化态(有机结合态和硫化物结合态)与有机质都呈极显著正相关。TCLP法测定重金属的有效态中,Cd元素的有效性系数最高,具有最强的活性,最易于被植物吸收,Pb、Zn、Cd的浓度远远高于国际标准,已达到了深层污染。 铅锌矿严重的污染干扰和特殊的岩溶地区环境是影响农田重金属Zn、Pb、Cd、Hg空间结构和空间分布的重要原因,土壤母质因素则是形成As、Ni、Cr空间结构和空间分布的主要原因,Cu则是前2种因素的综合影响所致。 3.水田土壤Pb、Cd吸附解吸行为的实验研究表明,修正的Elovich模型能较好地描述Cd、Pb在水田土壤中的吸附动力学,影响动力学常数k的因素有土壤的重金属、有机质、CEC等。热力学模型Langmuir模型能较好地描述Pb在土壤中的解吸过程。 4.土壤-植物重金属迁移规律的盆栽实验研究,施用胡敏酸或石灰或其配合施用均明显促进了植物(红蛋)吸收富集Cd,土壤中Cd的迁移率增高,添加改良剂后土壤中交换态Cd的含量低,并且随着改良剂施用量的增加,交换态Cd的含量降低,迁移到植物Cd总量随着胡敏酸量施用量增加而增加。 5.风险评价。居民健康风险评估,矿区村民的非致癌风险主要来自经口摄食蔬菜和稻米,它们的贡献率分别为98.4%(成人),94.9%(儿童),剩余的风险主要来自经口摄入尘土;致癌风险主要来自呼吸摄入As,它对成人和儿童的贡献率均达到99.9%和99.9%,通过摄食蔬菜和稻米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来源。生态风险评价,该地区总体潜在生态风险等级属于严重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