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是太宰治逝世60周年,2009年是其诞辰100周年。以此为契机,太宰文学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读者,形成了一股“太宰热潮”。在日本东京都三鹰市,每年6月13日即太宰治的忌日被称为“樱桃忌”,人们在这天举行各种追悼活动纪念这位将“恍惚与不安”融入创作中并以此方式来表现人性的伟大作家。其作品不仅在日本受到热烈追捧,而且在海外也拥有众多读者。大学本科时期,笔者以太宰治的长篇小说《人间失格》为对象撰写了学士学位论文。进入研究生阶段,笔者继续广泛阅读太宰治文学作品和各方面研究专著。在此过程中,笔者认为洋溢于太宰文学中的“虚无主义人生观”、“恍惚与不安”等思想基调并非出现于二战后作者的创作之中,而是在其作为作家崭露头角的时期就已初具雏形,其中太宰治的文学特质成型于其处女作《晚年》之中。因此,本论拟对《晚年》进行解读,从而对太宰文学的思想基调——“恍惚与不安”的内涵、形成原因及发展变化过程、表现方式等进行系统研究。在撰写本论文之前,通过反复研读《晚年》全部14篇作品并结合文学评论界相关研究文献,笔者拟选定《叶》《回忆》《鱼服记》《猿面冠者》和《盲人草纸》等5篇作品为中心展开论证。选择以上5篇作品是基于以下原因:这5篇作品从时间轴上完整地表现了“恍惚与不安”的内涵、诱发原因、具体发展过程及其所导致的结果,从而可以进一步探究作家内在的精神轨迹。此外,通过对《晚年》进行解读和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太宰文学中的“恍惚与不安”虽带有虚无主义色彩,给人以颓废、消极的印象,但是却在其创作初期就已定型并且贯穿于其整个创作生涯。可以说“恍惚与不安”不单单是太宰文学的精神基调,也是阅读和研究太宰文学时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