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比较是指个体把自身的处境和地位与角色相似的他人进行比较的过程。以往研究发现,社会比较能够改变个体对自身能力、态度、情绪等特质的认知、改变自身对外界的反应方式。在公平性经济决策中,社会比较可以影响个体对不公平的财富分配方案的反应。本研究引入公平情境以及社会比较方向两个因素,考察个体在面对不同公平程度的财富分配方案时,上行、平行和下行社会比较对个体脑电和行为反应的影响,从而探索社会比较所产生效应的神经相关物。
所谓上行社会比较,是指个体在某个关键维度与优于自己的人进行比较;所谓平行社会比较,是指个体在某个关键维度与跟自己差不多的人进行比较;所谓下行社会比较,是指个体在某个关键维度与不如自己的人进行比较。在本研究中,我们采用经济博弈(最后通牒)范式,让被试在看到自己所面临的财富分配方案的同时,看到角色相同的其他人(同伴)所接收到的分配金额。在最后通牒游戏中,提议者和反应者(被试)共同分配一笔财富(金钱),对提议者所提出的分配方案,反应者可以选择接受,也可以选择拒绝。如果接受,财富就按提议者所提方案分配;如果拒绝,则双方都一无所得。
实验一为行为研究,操纵了公平水平(不公平、亚公平、公平)和社会比较方向(上行、平行、下行)两个变量。结果显示,上行社会比较(即同伴得钱比自己多)情况下,被试的总体拒绝率要高于平行和下行社会比较情况下被试的反应;相对于公平条件(即提议者得6元,被试得4元),在分配方案不公平(提议者得8元,被试得2元)和亚公平(提议者得7元,被试得3元)条件下,这个效应尤其明显。平行和下行社会比较相比,被试在不同公平水平条件下的拒绝率没有差异。
实验二同样探讨了公平水平(不公平、公平)和社会比较方向(上行、平行、下行)两个变量,但记录了被试在看到分配方案(和同伴所得金额)时的脑电(ERP)反应。被试行为反应与实验一完全一致。ERP结果显示,在早期(250-350毫秒)的MFN(medial frontal negativity)成分上,公平水平有显著的主效应(不公平方案引起更负走向的脑电反应),但该效应不受社会比较方向的调节。在晚期(400-620毫秒)的LPP(late positive potential)成分上,虽然上行与下行社会比较之间无显著差异,社会比较存在显著的主效应(相对于上行和下行社会比较,平行社会比较有更正走向的脑电反应),但社会比较方向与公平水平存在交互作用:在不公平条件下,平行相对于上行和下行社会比较产生了更大的LPP;在公平条件下,三个条件之间均无差异。
实验三在实验二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损益框架下社会比较方向对个体对不公平分配方案的脑电和行为反应。在获益框架下,提议者和反应者共享一笔财富。在损失框架下,提议者和反应者则需分担损失:如果反应者同意提议者的分配方案,则提议者和反应者都按方案拿出自己的钱;如果不同意,则提议者和反应者都得各掏出与损失总额相当的金钱。行为结果表明,相对于平行和下行社会比较,上行社会比较情况下被试对不公平分配方案的总体拒绝率升高,并在损失框架下尤其如此。ERP结果显示,在LPP成分上,社会比较方向有显著的主效应:平行相对于上行和下行社会比较产生了更大的LPP,上行和下行社会比较之间没有差异。社会比较方向和损益框架在LPP成分上有交互作用:在损失框架下,平行相对于上行和下行社会比较产生了更大的LPP;在获益框架下,相对于上行社会比较,平行和下行社会比较都产生了更大的LPP。
本研究表明:1)在公平性经济决策中,个体对上行社会比较比对下行社会比较更为敏感,上行比下行社会比较对个体的行为有更大的影响;不公平水平和损失框架可以放大个体对上行社会比较的敏感性;2)MFN编码了个体对分配方案公平性的评价,不公平的方案引起更负走向的脑电反应;但社会比较方向对此种编码没有调节作用,说明早期的MFN代表了(半)自动化的加工过程;3)晚期的LPP编码了(不公平情境下)社会比较的方向,上行和下行社会比较降低了LPP的幅度,可能反映了社会比较对情绪唤醒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