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和农业的积累与支持,就不可能有国家的自立和工业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步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而要实现全国的小康,重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民,核心在农业增效。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把农村工作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连续四年的一号文件,均以“三农”问题为主题,使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农民收入也有稳定持续的增长,然而农民科技、文化、健康和心理素质较低,与农村现代化建设不相适应,加上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巨大的城乡差异,使得农村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依然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农业丰,则基础牢,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昌。农民要增收,农业要增效,农村要发展,其关键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因此,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是脱贫致富的关键,是促进社会公平的平衡器,更是农民全面发展、农村稳步发展、城市协调发展的推动器。农村劳动力素质提高不仅是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必要条件,也会使农业和农村经济以外的行业享受巨大利益,如促进工业化和城市化、农业环境与自然资源的保全等,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效益的有效增长,实现整个社会的科学发展。所以,对农村劳动力素质的研究是一项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的课题。本文以常州市武进区为例,重点阐述了农村劳动力素质提高对建设农村现代化、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影响和意义,剖析了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对农村发展的影响,分析了农村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劳动力素质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措施和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