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城市空间与人口分布不断密集,社会组织矛盾愈加复杂,经济结构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因而现代城市发展过程中所需要面对的不确定性冲击空前多样,造成的灾难性后果也愈发显著。城市作为开放性系统往往表现出极大的脆弱性,但是这些冲击作为社会与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无法被完全规避。对中国城市而言,是否具备了相应的能力以面对日益严峻的冲击呢?本文首先在回顾韧性与脆弱性理论的基础上,认为二者作为相互对立统一的概念,研究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通用。其次,结合城市韧性的概念与内涵,阐述了韧性实现时所展现的阶段性过程与表现形式,进一步构建城市韧性理论研究模型,确定城市韧性的研究维度。最后,对所研究维度在基于韧性实现过程与形式的基础上,划分出相应属性(稳定性、敏感性、适应性),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城市韧性水平综合评估体系。选取2006-2015年研究时段,测算出安徽省及各区域(市)综合韧性得分以及相应子系统的韧性综合得分,并进一步测算出每一个子系统三大属性得分,以此深入分析安徽省及各区域(市)韧性水平的时序变化,探索性分析城市韧性水平空间格局的演变与分异,为后续提升路径研究打下基础。第一,运用熵值法,测算2006-2015年安徽省及各区域(市)韧性水平及四大子系统综合得分。结果表明:安徽省综合韧性得分呈现下降趋势,说明综合韧性水平不断提高;经济子系统得分基本保持稳定状态,社会、生态、基础设施三大子系统的得分整体上呈现出下降趋势,说明四大子系统的韧性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或保持稳定。其中,经济、社会、生态、基础设施四大子系统的属性中,稳定性水平增长较为明显;敏感性水平在研究时段内,大体经历了先上升后降低的变化趋势;适应性水平总体上保持稳定状态,增长趋势不明显。分区域(市)层面来看,各区域(市)综合韧性水平变动趋势多样,区域差异明显,整体上呈现皖南高于皖中、皖中高于皖北的态势。从各子系统看,经济、基础设施子系统整体呈现皖中高于皖南,皖南高于皖中的态势;生态子系统呈现出皖南高于皖中、皖中高于皖北态势,社会子系统呈现皖中、皖南基本一致,皖北较低的态势。第二,作出安徽省城市韧性发展综合得分空间分布图,并利用探索性空间分析方法,借助2006-2015年安徽省各市综合韧性得分,计算出全局莫兰指数,作出局部LISA集聚图。结果表明:2006-2015年,安徽省全局莫兰指数整体呈现上升趋势,说明在空间上的集聚程度是不断增加的,空间依赖性不断增强;从局域看,安徽省城市韧性发展呈现显著的非均衡空间分布特征:皖南地区呈现H-H集聚,芜湖、马鞍山、铜陵成为地理聚集的核心区域,皖北地区则呈现出以淮南-阜阳为核心的L-L集聚的空间分布特征,呈现一定的南北两级分化现象。通过对安徽省整体及各区域(市)综合韧性水平及三大属性水平的分析来看,韧性水平并不取决于某个单一维度,或是某个单一属性,而是要从多个维度,并结合三大属性来综合分析。因此为实现安徽省城市健康安全的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将韧性概念纳入到安徽省城市发展的方向与理念中去,还需要对每一个研究维度施以降低敏感性,提升稳定性、适应性的正确导向,统筹兼顾经济、社会、生态、基础建设四大城市子系统的发展,并协调好其内部联系,推进城市韧性发展的区域差异化发展方向,发挥组织维度的全局作用,以促进安徽省及各地区的韧性发展水平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