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AZ80镁合金作为商业化高强变形镁合金具有密度低、阻尼性能好和比刚度比强度高等优异的力学性能,在交通运输和航空航天等尖端工业领域的轻量化构件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镁合金强度低、塑性差制约其在高端装备承力件、次承力件的应用。等通道转角挤压作为晶粒细化有效手段,被广泛应用于镁合金的细晶强韧化,而等通道转角工艺很难直接成形零件,高性能镁合金构件的成形制造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因此本文提出AZ80镁合金
【基金项目】
: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 装备预研教育部联合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AZ80镁合金作为商业化高强变形镁合金具有密度低、阻尼性能好和比刚度比强度高等优异的力学性能,在交通运输和航空航天等尖端工业领域的轻量化构件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镁合金强度低、塑性差制约其在高端装备承力件、次承力件的应用。等通道转角挤压作为晶粒细化有效手段,被广泛应用于镁合金的细晶强韧化,而等通道转角工艺很难直接成形零件,高性能镁合金构件的成形制造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因此本文提出AZ80镁合金环形通道多转角挤压成形工艺,采用物理模拟、数值模拟和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AZ80镁合金通道转角挤压过程的动态再结晶机制及规律,建立考虑第二相的动态再结晶相场法模型,应用于带筋盘件环形通道多转角挤压成形工艺,为AZ80镁合金高性能构件成形提供理论依据。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通过对AZ80镁合金单向热压缩和等通道转角挤压过程的组织演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动态再结晶机制均以不连续动态再结晶为主,不连续动态再结晶的形核机制包括动态回复促进亚晶形核和应变诱导晶界迁动形核,连续动态再结晶的形核机制为变形晶粒内部局部取向差增加促进形核,等通道转角过程Mg17Al12相的平均等效直径为1.29 μm,而单向热压缩过程为0.66μm,等通道转角挤压过程的Mg17Al12相平均等效直径大于1 μm更易引起局部位错密度升高而诱发粒子形核。建立了耦合第二相的动态再结晶相场法模型,该模型通过修正位错密度演化法则反映第二相钉扎引起的局部位错密度增加,将第二相颗粒界面定义为形核有效位置反映第二相颗粒诱发形核,并验证了所建立的相场模型在预测含第二相颗粒晶粒生长晶界拓扑转变、含Mg17Al12相AZ80镁合金动态再结晶过程的粒子诱发形核和宏观力学响应时的可靠性。基于建立的模型模拟了不同第二相相貌、大小和尺寸时的晶粒长大和动态再结晶,结果表明细小弥散的矩形状颗粒对晶界迁移的钉扎效果更剧烈,第二相颗粒在促进位错密度增加促进形核的同时因钉扎作用也抑制形核,且抑制作用占据主导地位。结合物理实验、相场方法和有限元方法研究了 AZ80镁合金等通道转角多道次挤压过程的微观组织演化和宏观物理场变化。结果表明挤压两个道次后平均晶粒尺寸为6.57μm,且晶粒尺寸主要分布在7~10 μm区间内,较单个道次细化了 13.4%;三个道次后平均晶粒尺寸为5.12μm,晶粒尺寸主要分布在2.5~7.5 μm范围内,较第二道次再次细化22.07%。在变形温度300℃-400℃,挤压速度0.5~3.0mm/s的变形参数范围内确定了挤压成形窗口和晶粒尺寸等高线图,将二者集成确定等通道转角挤压的2个细晶窗口分别为:挤压速度0.5 mm/s,变形温度360℃~400℃;和挤压速度1.5 mm/s,变形温度 345℃~380℃。提出了镁合金带筋盘类构件环形通道多转角挤压成形工艺,该工艺将等通道挤压在环形通道内以A路径进行不同内角和截面的3道次累积实现与传统挤压的结合。对该工艺成形过程的宏观物理场和晶粒尺寸演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成形过程金属流线连续可有效避免金属撕裂且筋位置等效应变分布均匀且变形主要集中在转角变形区,高静水压力和剪切应力状态有利于促进组织细化。坯料温度的降低对平均晶粒尺寸影响不大,但使尺寸分布更加均匀。当坯料温度和挤压速度一定,模具温度从340℃升高至380℃时,平均晶粒尺寸从5.1 μm增加至5.8μm,标准差从0.41 μm增加至0.89 μm。此外坯料和模具等温均为380℃,当挤压速度从1 mm/s增加至3 mm/s时,平均晶粒尺寸从5.8 μm细化至5.3 μm,标准差从0.89μm降低至0.26 μm。成功试制了 AZ80镁合金典型带筋盘类构件,晶粒尺寸显著细化至约10μm,验证了环形通道多转角挤压成形工艺的可行性,为带筋板类、盘类和桶类零件地细晶成形提供理论指导。
其他文献
炒钢工艺是半熔融状态下将生铁炒炼脱碳成钢的技术,是我国古代重要的生铁制钢技术之一。而正确认识古代炒钢工艺及其遗存是认识我国钢铁技术发展多样性、复杂性、不平衡性的关键,对古代钢铁冶炼技术体系的完善及其对社会的影响研究具有十分重要意义。本论文通过文献调研,详细梳理了我国以往关于炒钢工艺的研究,补充与炒钢有关的古文献新内容,形成了对古代炒钢工艺的初步认识,总结了三种炒钢工艺的典型形式,并针对其中的“一缸
量子材料因呈现出奇异的量子行为和独特的功能特性而成为目前凝聚态物理中非常重要的前沿领域。探索二维量子材料的结构和功能,并对电子关联态进行系统地研究是一个热点课题。本文采用第一性原理计算,选取三个具备鲜明层状结构的量子材料,对其二维构型相关的电子结构和电子关联效应所引起的物理特性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及结果概括如下:一、FeSe薄膜材料的超导电性对层数(一层到五层)的依赖性研究。单层FeSe薄膜曾被认
目的:分析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应用沙库巴曲缬沙坦联合螺内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此次研究时间为2020年1月—2022年5月,研究对象为80例,均来自本院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所有患者按照随机表法分成2组,即实验组(n=40)与对照组(n=40),对照组患者予以缬沙坦联合螺内酯治疗,实验组患者予以沙库巴曲缬沙坦联合螺内酯治疗,对比两种不同治疗方案带给患者的变化。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
蠕墨铸铁具有优良的导热性、减震性、抗热疲劳性和铸造性能,成为制造新一代高性能发动机缸体、缸盖等重大装备核心构件的理想材料,但传统翻砂铸造工艺成形的蠕墨铸铁构件精度低、周期长,且铸造工艺难以在同一铸件的不同部位形成具有材料梯度和特定性能的功能结构,在构件遭受氧化烧蚀、冲击磨损等极端作用时,易发生疲劳损伤,导致装备失效。激光熔覆立体成形技术为高性能金属零部件快速开发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但大型复杂蠕铁构
<正>南宋官员楼璹(shú)绘制的《耕织图》,是世界第一部农业科普画册,它以图配诗的方式描绘了中国古代江南地区农耕劳作、蚕桑纺织的场景,为后世留下了形式独特的珍贵农桑资料。后人根据楼璹版《耕织图》,绘制出版本众多的《耕织图》,成为中国绘画史、科技史、农业史和艺术史的独特现象,成就了中国文化遗产的一大瑰宝。本文就以《耕织图》中水稻培植和灌溉为例,来一探古人的智慧!
轧机振动是困扰钢铁行业数十年的技术难题,一旦轧机出现剧烈振动将会产生恶劣后果,不仅严重影响产品质量和精度、增加环境噪声、降低轧辊在线使用寿命,而且也威胁轧机的安全生产,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和生产率下降。本文针对某冷连轧机组典型高强薄板在高速轧制时的振动问题,采用现场跟踪测试、数值仿真和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开展振动机理及抑振策略的研究。本文的研究工作对于多源激励下冷连轧机轧制高强薄板的振动问题具有重
本文针对地下金属矿深部溜井破碎作业因工况条件恶劣导致的生产安全、人员短缺、管理落后等问题,围绕复杂堆积状态下异构大块矿石智能识别、多自由度液压驱动固定式破碎锤机械臂精准定位控制等技术难点,综合应用物联网、图像识别、混合伺服控制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研究溜井固定式破碎锤基于TOF和RGB相机的视觉感知技术、基于置信度边缘检测与Mean Shift算法融合的矿石图像分割与提取技术和基于破碎锤运动学模型的视
随着我国“双碳”战略目标的提出,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利用及相应存储技术的开发越发重要。目前在储能领域占主导地位的钾离子电池成本日益增高,且存在安全隐患,难以满足未来大规模储能的需求。非水系铝电池因铝资源储量丰富及不可燃离子液体(Ionic liquid,IL)电解质的使用而具备低成本、高安全的优势,被认为是支撑未来大规模储能需求理想的电池技术之一。然而,离子液体电解质存在空气稳定性差、易分解产气引起
数值反应堆是建立在超级计算机上,可实现反应堆内各种物理过程高保真模拟的复杂软件系统,对新堆设计、反应堆安全、功率提升和反应堆延寿等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数值反应堆(China Virtual Reactor,CVR 1.0)是国家重点研究计划“数值反应堆原型系统开发及示范应用”项目研发的软件系统,旨在借助我国的超算优势,对反应堆结构力学、热工流体、中子物理、材料辐照效应等物理过程进行高保真的
事件驱动型传感器网络是无线传感器网络的重要类型之一,通过节点上的全向或有向传感器以全面及时而准确地监测区域中用户感兴趣的简单或复合事件,在多个行业场景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研究意义。事件驱动型传感器网络通常需要提供事件的全面感知、及时传输和准确估计能力,然而现有技术仍面临一系列挑战,尤其在基于有向传感器的感知覆盖、数据流量漏斗效应相关的拥塞控制、复合事件统计模型的轻量级参数估计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