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赋税加征及其影响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edwardl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探索晚清时期,曾先后三次恶性加征摊派赋税,以及这一政治行为对当时整个国家社会经济所造成的影响。本文起源于对四川赋税加征的探索,在收集整理四川赋税加征的相关资料时,发现晚清时期四川赋税加征非常频繁,晚清60-70年间,非常系统化的大规模的赋税加征曾先后三次出现。根据这一线索进而逐步深入至全国其它各省,进一步探索晚清三次恶性赋税加征是否是只存在于四川地区,还是全国各地皆然,通过对各省财政说明书这套资料里相关赋税加征的整理,发现三次赋税加征都是全国性的,加征的税种,大同小异。加征税额按各省经济状况,不等额摊派。很多赋税加征的命令都是由晚清中央统一下发全国各省,特别像开征厘金,盐斤加价,契税加征。几乎都是中央统一下发各省。像第一次加征赋税为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第二三两次,分别为甲午赔款,庚子赔款而筹集巨款。两次巨额赔款部分由全国各省摊派。对各省财富的搜刮,规模是空前的,特别是第三次加征,赔款与新政同时进行。像“府库一空,罗掘俱穷”这些词在各种资料,无论是各省财政说明书,还是晚清各类报纸上都频繁出现。在当时,中国的财力遭到巨大的损耗,对当时国民经济的影响是巨大的,而且造成了非常严重的政治后果,统治根基动摇。人民生活进一步恶化。民国的经济状况为什么是那样一种情形,根子就出在晚清的各项政策上,赋税的恶性加征对当时经济的影响无疑是非常重要的。晚清70年间,曾三次大规模的加征赋税,对当时的社会经济影响是巨大的。加征赋税与晚清时期的重大的历史事件联系异常紧密: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甲午战败赔款,庚子赔款,清末新政。结合丰富的赋税加征资料,再运用经济学中的拉弗曲线理论,投资乘数效应理论,税收乘数效应理论,总供给-总需求相关理论,需求弹性理论,制度经济学方面的一些观点,分析赋税加征对当时社会经济所造成的影响。运用历史比较法将前后三次赋税加征的税种和增税数额进行比较,能够比较清晰的看到每次加征赋税的程度。经过这样一些过程,对当时的社会经济大背景的理解能够进一步深入。根据晚清60年间的赋税加征在政治、经济、制度,三个个层面的分析,可得出如下结论。其一、晚清政府赋税一次次加征,特别是甲午和庚子两次数量巨大的加征,再加上苛严的征税制度,公信力的丧失,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压垮了这个风雨飘摇的王朝。其二、三次不同程度的恶性赋税加征,长期抑制了农业的发展,是60年间农产品单产量一直呈下降趋势的决定性原因之一,农业单产量的下降,人口增长而人均田亩数不断下降,人均收入下降,农业朝着衰败的方向发展。田赋和生活必需品税率的恶性提高,使得广大的农民生活水平低下。其三、晚清政府对生活必需品赋税的历次加征,很大程度上将赋税负担转嫁于中小地主和佃农,而大地主更易于将田赋转嫁于他人,而受害相对较轻,加大了社会的贫富差距,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性。其四、因赔款而恶性提高税率,使得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受到严重的打击,经济发展受到抑制,然而制度的两次良性变迁对经济的促进,却使工商业发展挣脱大量征税的消极影响,而艰难地向前迈进。其五,最后一次自救的清末新政,因为是在赔款数额比甲午赔款额还要巨大,各种税赋税率恶性提升的时刻进行的,这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比甲午赔款后受到的打击更为沉重,税收基础更加萎缩,在这样恶劣的经济环境下,在财政收入越发减少的时刻进行的社会改革,走向失败成为必然。其六、工业的发展和农业的衰落同时发生,工农业发展的不平衡在在晚清的最后十几年间已初见端倪。清末两次巨额的赔款,白银的大量外流,过重的赋税加征,从长远来看,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其他文献
本文简单介绍了高压水清洗技术在清洗油田油管、运输油罐等设备时的情况.
假如北京的四合院保护得好,恐怕没有人会赶去看党家村;退一步说,如果陕西韩城的四合院保存下来,也不会有那么多的人去党家村。然而北京的四合院拆得七零八落,有“小北京”之
随着教学实践的不断推进,语文阅读课堂零碎随意的追问和应答大幅度减少,学习主体本身的读、写、说、思引动课堂,阅读学习氛围显得更加生动活泼。只有敢于打破被动阅读形成的
建立了O形圈密封结构的分析模型,研究了安装于不同密封沟槽中O形圈的接触应力及Von Mises应力与密封流体压力之间的关系,确定了不同密封沟槽形式应用的合适范围,为同类密封结
<正>一、福建德化窑的起源及遗址德化窑是我国古代南方著名瓷窑,因窑址位于福建省德化县而得名。中心窑址位于福建中部戴云山腹地,此处瓷土资源丰富,水源充足,交通运输方便,
农业信息化是当前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极为重要内容,自2000年伊始一直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关注。而农业信息化进程中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就像一座大山横亘在农业信息化发展的
汉诗英译有各种不同的方法。本文借助基于原作美学价值的评价体系,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诗学、翻译学、文艺美学和模糊数学等视角观照《登鹤鹊楼》的几种英译。
邹元江《必极工而后能写意——对"中国艺术精神"的反思之一》一文忽略了徐复观写作《中国艺术精神》有其特定的发言对象,割裂了形似与气韵之间的关系,过于强调艺术世界与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