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工快渗系统是中国地质大学钟佐燊老师基于传统的土地处理法逐渐发展而来的,一种全新的生物处理技术。目前已经应用于处理生活污水和微污染河水的研究。本文研究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是通过研究系统内部气体压力变化,掌握复氧机理,解释人工快渗系统的主要复氧过程;二是通过示踪试验对人工快渗系统的水流流态进行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对无通气管人工快渗系统的研究(1)淹水期结束时,介质层内气体压力呈如下变化趋势:气体压力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最大负压值后迅速回升到一个微小负压状态,系统在这一微小负压状态持续较长的时间直到其内部压力与大气压平衡。(2)对于系统内的同一位置,随着运行时间的推移系统复氧速度逐渐减小。(3)在挂膜启动期,系统50cm厚度处复氧平衡时间分别与淹水时间,渗透流速的相关系数达到0.86和-0.82,而整个系统的复氧平衡时间与上面两个因素相关性很低。(4)在稳定运行阶段,系统50cm厚度的复氧平衡时间与整个系统的复氧平衡时间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它们与水力负荷及淹水时间具有较高的相关性,而与渗透流速的相关性较低。2、系统的复氧过程中,空气主要由渗滤介质表面进入,系统底部(出水孔)的复氧作用很小。3、系统的复氧效果与系统安装通气管的位置无关,而通过增加通气管的数量可以提高系统的复氧能力。本实验中,系统从封闭到安装一个通气管再到安装两个通气管,其复氧平衡时间每次均缩短30多分钟,而安装两个通气管的系统对氨氮的去除率比安装一个通气管的系统提高了15%。4、示踪试验表明,连续输入法比脉冲输入法结果更准确,稳定性更高,而硝酸银滴定法可以很好的替代电导率法来检测出水示踪剂的浓度。示踪试验结果表明:未进污水状态下人工快渗系统的实际水力停留时间和理论水力停留时间基本一致,系统内部不存在死角和短流现象;系统内的水流流态非常接近理想推流;安装通气管不会对系统的实际水力停留时间造成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