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 PKP)是目前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 OVCF)的主要微创手术方式。伤椎术后再塌陷是PVP/PKP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临床上治疗棘手。本研究通过探讨椎体成形术后影响手术椎体再塌陷的危险因素,为临床上治疗OVCF提供可靠依据,以预防术后伤椎再塌陷,提高手术疗效。方法:对我院自2013年7月至2015年2月进行PVP/PKP治疗OVCF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收集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统计患者的年龄、性别、术前骨密度T值、身高、体重、骨折节段、术前有无椎体内裂隙(Intervertebral Cleft, IVC)、手术方式、注射途径、骨水泥使用剂量、有无骨水泥渗漏至邻近椎间盘、骨水泥与终板接触情况以及患者手术前后和末次随访时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测量患者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椎体前缘高度和脊柱后凸角度(Kyphotic Angle,KA),计算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的伤椎前缘高度压缩比(Compression Rate of the Anterior Body Height, ABHCR)以及矫正的ABHCR和KA。根据末次随访时手术椎体前缘高度丢失情况将研究对象分为塌陷组与非塌陷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对影响手术椎体术后发生塌陷的可疑因素进行相关因素分析,来探讨影响伤椎术后塌陷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51例患者,男性31例,女性120例,平均年龄为72岁,随访时间为12~45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20个月,术前骨密度T值平均为-3.5。患者术前影像学检查发现共有10例椎体存在IVC。151例患者中有93例行经皮椎体成形术,58例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有16例行单侧椎弓根通道注射骨水泥,135例选择双侧椎弓根通道注射。骨水泥的平均使用剂量为6.3ml;术后随访发现有8例出现骨水泥渗漏至邻近椎间盘,有47例骨水泥未与上下终板同时接触。经随访发现有31例出现手术椎体再次塌陷,其发生率为20.5%,发生于术后1-8个月,平均为3个月,其中再塌陷骨折节段分布如下:T101例,T11 1例,T129例,L116例,L21例,L42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矫正的ABHCR和骨水泥与终板接触情况两组间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而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指数、术前骨密度T值、骨折部位、术前有无IVC、术前及术后伤椎ABHCR、术前与术后KA、矫正的KA、手术方式、骨水泥的注射途径、使用剂量、骨水泥渗漏至邻近椎间盘两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骨水泥未同时接触上下终板是手术椎体术后再塌陷的危险因素。结论:骨水泥未能与上下终板同时接触,以致骨水泥与终板间存在未被强化的骨组织,容易引起手术椎体术后发生塌陷。因此,在注射骨水泥时,临床医师应当让骨水泥弥散充分,与伤椎上下终板同时接触,实现病椎的整体强化,以预防术椎再次塌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