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艾丽丝·沃克是美国当代最著名的黑人女作家,她深入思考黑人,妇女等边缘群体受到的各种不公平待遇的问题并以此作为写作根源,唤起了无数女性追求自我性属、身份、自由等方面的平等意识。艾丽丝·沃克独有的妇女主义思想更是将其写作造诣推向文学高峰,并为其他共同为女性地位奋斗的女作家起到了先锋作用。出版于1998年的小说《父亲的微笑之光》(By the Light of My Fathers Smile)是爱丽丝·沃克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以死去的父亲对女儿们的忏悔为叙事对话背景,回顾了一系列父亲对女儿们的残酷暴行,揭示了黑人女性在父权制统治下性属压迫的现状和对女性身份地位追求的愿望。 本文运用朱迪斯·巴特勒和她的性别操演理论,提出女性并非只有被压迫的命运,她们也有追求自身的性属权利,性别不是单一的、永恒的、固定的,而是具有延续性、反复性和条件性等等。同时也揭示主体的性别身份不是既定的,而具有模糊不稳定的特征。在此基础之上将《父亲的微笑之光》中的女性人物与其理论文本相结合,进一步阐释性别操演理论。 全文分由五个章节组成。第一部分为文章的引言部分,简单地介绍了艾丽丝·沃克的生平以及文学地位,并介绍她的代表作《父亲的微笑之光》的写作背景和创作来源。随后又对小说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简要的分析。第二部分介绍了文章运用的重要理论即朱迪斯·巴特勒的性别操演理论,通过以酷儿为概念的导入,并运用了社会角色构建论和身份扮演等理论对性别麻烦中的性别操演理论进行深入分析。第三部分围绕小说中的两名女主人公对操演理论进行文本诠释,深刻挖掘主人公波琳和苏珊娜追逐性属欲望和身份自由的抗争历程,并阐明性别操演理论中“操演”的反复性、流动性等特点。第四部分以小说中人物多重性属身份出发,进一步进行性别操演理论下的性别身份分析,介绍了跨性别身份,雌雄同体的身份和酷儿女性身份。第五部分是文章的总结部分,在巴特勒颠覆传统性观念的性别操演下,深刻理解性别操演的主动性和瓦解父权制统治下两者二元对立的关系,同时文章就主人公对性别和性别身份所产生的困惑进行了更深层次的剖析,启示女性探索性属归属的必然趋势和对寻求身份认同的自由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