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了解医护人员职业倦怠、应对方式和防御方式的人口学特征,并探讨职业倦怠与应对方式、防御方式的相关性,为预防和干预医护人员职业倦怠,提高其工作质量,保护其身心健康制定积极有效的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华东地区某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483名医护人员,采用职业倦怠问卷通用版(MBI-GS)、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和防御方式问卷(DSQ)分别对其职业倦怠、应对方式及防御方式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数据分析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包,选用t检验、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等统计学方法。结果:(1)该院医护人员职业倦怠总体检出人数为95人,检出率为19.67%,主要以轻度倦怠为主。其中以低成就感维度检出率最高(11.39%),其次为情感耗竭(7.04%)和人格解体维度(5.18%)。在与Maslach常模的比较中,各维度得分均低于常模,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不同人口学因素医护人员职业倦怠情况的差异性检验中发现,不同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工作年限、生育情况及家庭组成的医护人员在职业倦怠得分上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2)该院72.05%的医护人员倾向于采取积极应对方式,而25.26%倾向于选择消极应对方式。与全国常模相比,医护人员积极应对方式和消极应对方式均显著高于常模(p<0.01)。在不同人口学因素医护人员应对方式的情况及差异的分析中发现,不同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及受教育程度医护人员在应对方式的使用上差异显著(p<0.05)。(3)该院大部分医护人员倾向于选择成熟的防御方式,占72.05%,选择不成熟防御方式和中间型防御方式的分别占14.08%和12.22%,整体成熟度较高。在不同人口学因素医护人员防御方式的情况及差异的分析中发现,不同性别、年龄及受教育程度医护人员的防御方式得分存在显著差异(p<0.05)。(4)该院医护人员职业倦怠与应对方式、防御方式存在相关性。职业倦怠与消极应对方式、不成熟防御方式呈正相关(p<0.01),而与积极应对方式、成熟防御方式呈负相关(p<0.01)。在应对方式上,职业倦怠者较之于非职业倦怠者在积极应对方式和应对倾向上得分均显著低于非职业倦怠者(p<0.05~0.01),而在消极应对方式上得分则显著高于非职业倦怠者(p<0.01)。在防御方式上,该院医护人员职业倦怠者在不成熟防御方式上得分显著高于非职业倦怠者(p<0.05),而在成熟防御方式上得分则显著低于非职业倦怠者(p<0.05),在中间型防御方式和掩饰因子上两者得分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医护人员存在一定程度的职业倦怠。大部分医护人员倾向于选择积极应对方式和成熟防御方式,整体积极性和成熟度较高。医护人员的职业倦怠与其应对方式、防御方式存在相关性,职业倦怠者更倾向于选择消极应对方式与不成熟防御方式,而较少采用积极应对方式和成熟防御方式。因此,个体对应对方式、防御方式的选择可影响并预测职业倦怠的发生、发展,选择积极应对方式和成熟防御方式可有效降低职业倦怠的发生率,而选择消极应对方式及不成熟防御方式则容易导致职业倦怠。此外,根据不同人口学特征(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工作年限、生育情况及家庭组成)医护人员的职业倦怠、应对方式及防御方式情况的差异,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程度或性质的干预措施,可以有效地预防和减轻职业倦怠发生率,维护和保持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