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稻立枯病是一种常见病害,经常发生于大田与育秧苗床之中。施用诱导因子对植物进行处理,可以使植物产生抗病性,这既可以防止病原物对植株造成伤害,又可以降低化学药剂在农副产品中的残留。与其他常见的病害防治方法相比,具有污染小,持续时间长,对作物品质无显著影响等特点。本研究探讨了在外源脱落酸及脱落酸抑制剂处理对水稻立枯病发生的影响,明确了脱落酸的诱导机理。研究结果可为脱落酸类植物诱抗剂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与应用的基础。外源ABA处理水稻可以影响水稻的生命活动,低浓度(ABA溶液浓度小于0.05mmol/L)的ABA溶液可以促进水稻种子的萌发、提高水稻的秧苗素质,而当ABA溶液大于0.05mmol/L时,会抑制水稻的生长发育。用不同浓度的ABA溶液处理水稻的种子与幼苗,随后接种尖孢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孢子悬浮液,结果发现一定浓度的ABA溶液可以显著提高水稻对水稻立枯病的抗病性。使得水稻幼苗植株内PPO、POD、PAL、POD活性提高,并与水稻植株抗病性增加呈正相关,浓度为0.2mmol/L的ABA溶液处理过的水稻幼苗,在最高峰时,POD、SOD、PAL、PPO的活性与对照组相比,增幅分别为24.50%、31.65%、46.78%、16.78%。说明PPO、POD、PAL、POD在水稻抗立枯病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同时水稻幼苗叶片中丙二醛含量减少,削弱了植株细胞膜脂过氧化过程,提高了水稻细胞的抗损伤能力。使用脱落酸抑制剂对水稻幼苗进行处理,随后接种尖孢镰孢菌(F.oxysporum)孢子悬浮液。结果发现抑制剂处理过的水稻幼苗对水稻立枯病的抗性减弱,水稻幼苗中的PPO、POD、PAL、POD活性降低,丙二醛含量升高,这从另一角度说明了ABA在诱导水稻产生抗病性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使用0.05~0.2mmol/L的ABA溶液诱导的水稻幼苗,并于诱导后接种尖孢镰孢菌(F.oxysporum)孢子悬浮液,分别于0、24、48、72、96、120、144h进行取样,采用qRT-PCR技术对样品抗立枯病基因的表达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ABA溶液处理组的水稻幼苗的抗病基因均呈上调趋势,ABA溶液的浓度越高,所测定的抗立枯病基因的表达量越高,144h时浓度为0.2mmol/L的ABA溶液处理过的水稻幼苗,RTBA1、RTBA3、RTBA4基因表达量与CK相比,增幅分别为342.59%、437.85%、58.25%。对水稻立枯病的抗性也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