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沙江-哀牢山富碱斑岩带位于青藏高原东缘,带内发育系列43~35 Ma的富碱斑岩体及Cu-Mo(Au)多金属矿床,是研究陆内斑岩成矿关键因素的理想选区。论文在系统研究该带内斑岩体成矿作用特征的基础上,对比成矿和非成矿斑岩体的地球化学和同位素特征及其造岩矿物和副矿物形成时的温度-压力-含水性-氧逸度等物理化学条件,揭示出岩浆源区、岩浆的含水性和氧逸度是陆内斑岩成矿的关键因素。成矿带内成矿和非成矿斑岩体虽具有相似的含水性,但非成矿斑岩体的侵位压力(142.3~238.0 MPa)明显高于成矿斑岩体(31.5~142.6 MPa),表明并非岩浆水含量越高越有利于成矿,岩浆水含量和侵位压力共同制约流体的出溶。同时,与非成矿斑岩体(ΔFMQ+0.6)相比,成矿斑岩体具有更高的氧逸度(ΔFMQ+3.9),说明高的岩浆氧逸度有利于斑岩体成矿。高(87Sr/86Sr)i比值(0.70500~0.70920),低全岩 εNd(t)(-5.3~-0.7)、MgO(<1.36%)和 Cr(<28.50ppm)含量及富集的放射性Pb同位素的特征表明成矿和非成矿斑岩体都源自加厚下地壳的部分熔融。但成矿斑岩体的高(La/Yb)N 比值(31.29~98.86)、低Y(7.8~16.0ppm)和Yb(0.60~1.49ppm)含量、以及较陡的稀土配分模式,暗示加厚下地壳部分熔融过程中石榴石作为主要残留相存在于源区。相反,未成矿斑岩体的高Y(12.3~18.6ppm)和 Yb(1.08~1.63ppm)含量、低(La/Yb)N值(30.48~38.66)和相对平坦的稀土配分模式的地球化学特征,反映角闪石作为主要残留相存在于源区。与斑岩型Cu-Mo成矿有关的钾质侵入岩具有均一的锆石εHf(t)值(+0.5~+8.1)和较年轻的Hf模式年龄(TDM2=0.4~0.7 Ga)、以及与地幔相近的锆石δ18O值(5.5~6.4‰),暗示这些钾质侵入岩源自新元古代下地壳的部分熔融,且源区有亏损地幔物质(软流圈熔体)的加入;而与斑岩-矽卡岩型Cu-Au成矿有关的钾质侵入岩则具有不均一的锆石εHf(t)值(-5.0~+4.3)和相对古老的Hf模式年龄(TDM2=0.8~1.4 Ga)、以及较高的锆石δ180值(6.63~7.83‰),表明这些钾质侵入体源自具有富集地幔物质加入的新生下地壳的部分熔融。综上,地壳的属性与成分控制矿床的金属组合和成熟度,岩石圈架构控制矿床的空间就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