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60例慢性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患者(Intestinal endo toxemia,以下简称"IETM")的临床特点及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分析,初步探讨慢重肝IETM的发病机制,观察结肠透析联合赤芍承气汤保留灌肠治疗慢重肝内毒素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患者为2008年3月至2009年3月在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肝病科住院的患者,平均年龄38.27±9.86岁,临床诊断为慢性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合并肠源性内毒素血症。采用中国中医科学院临床评价中心的临床研究中央随机系统(网络版)随机分组。治疗组早期12例,中期13例,晚期5例;对照组早期13例,中期11例,晚期6例。治疗前两组生化指标经统计学检验无显著差异性(P>0.05)。治疗组在对照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结肠透析联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灌肠中药采用赤芍承气汤煎剂(其中包括赤芍30g,厚朴15g,枳实15g,生大黄6g等)。每周1-2次,连续4周为一疗程。统计60例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发病诱因、病程、主要临床症状的特点,治疗前后两组症状体征积分变化。治疗期间第1周及第4周、第8周的血常规,包括白细胞总数(WBC)、血红蛋白(HGB)、血小板计数(PLT)、中性粒细胞比例(N)、红细胞计数(RBC)等。治疗期间第1周、第4周及第8周的生化指标,包括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凝血酶原时间(PT-SEC)、乙酰胆碱酯酶(CHE)等,治疗期间第1至4周的内毒素定量(ET)。统计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和住院时间。结果:(1)60例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中,以乏力60例(100.0%),发热60例(100.0%),尿黄55例(91.6%),纳差52例(86.7%),腹胀51例(85.0%)的发生率较高。证型分布中以瘀热发黄证占大多数(48.3%),其次为湿热发黄证(21.7%)及气虚瘀黄证(18.3%)。症状体征积分在治疗后第四周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2)治疗组患者内毒素定量第4周下降为0.101±0.027Eu/ml,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治疗4周后治疗组患者乙酰胆碱酯酶水平升高为7466.71±2164.20U/L,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红细胞计数为(3.59±0.47)×1012g/L,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治疗第8周时,总胆红素降至76.55±25.22 umol/L,凝血酶原时间缩短为14.70±6.11S,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3)两组在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对60例患者的临床观察表明,慢性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中医症状以乏力、发热、尿黄、纳差等多见,病机特点表现以“瘀”、“热”为主,证型以瘀热发黄证多见。针对病机证候特点,我们采用结肠透析联合赤芍承气汤保留灌肠治疗,结果显示此方法在改善临床症状积分,降低血清内毒素水平,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具有一定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