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依托四川地矿局四0二地质队“刚果(金)加丹加省KIMPE铜钴矿床地质详查”项目为支撑,在深入总结与分析大量前人已有资料的基础上,对该矿床的成矿地质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通过对与成矿密切相关的常微量元素、石英矿物包裹体、硫同位素、硅酸盐氧同位素及氢氧同位素的特征进行分析与对比,探讨了该矿床成因,取得了如下的成果和认识:(1)KIMPE铜钴矿床位于加丹加弧形成矿带上,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卢菲莲(Lufilian)弧形构造带外部褶皱推覆带东部。(2)矿体主要赋存于罗安群矿山组中段(R2.2)砂质白云岩中及构造角砾岩中,少量赋存于顶底板碳质板岩裂隙中。矿区主要构造为KIMPE断裂,控制了矿床的空间定位与该条铜钴矿带分布。铜钴矿带的内部结构均由砂质白云岩、角砾岩及碳质板岩组成,围岩蚀变以硅化、白云石化与铜钴矿化关系最密切。(3)铜钴矿体的矿石矿物主要为孔雀石、水钴矿、斑铜矿、辉铜矿、黄铜矿、硫钴矿、硫铜钴矿、黄铁矿等,脉石矿物以石英、白云石、滑石、绢云母等为主。矿石以它形粒状结构、包含结构、粒状结构、交代溶蚀结构、分叉结构为主,以角砾状、浸染状、块状构造为主。矿石自然类型为以金属硫化物型为主,次为氧化型铜钴矿石,矿石工业类型属白云岩型铜钴矿石。根据成矿地质作用的先后关系,KIMPE铜钴矿床分为沉积阶段、热液改造阶段、表生富集阶段三个成矿阶段。(4)成矿作用以热液充填为主。罗安群为初始矿源层,形成于距今880Ma~750Ma年间。后期卢菲莲(Lufilian)运动期间的构造变质作用对矿床进行了热液改造,造成铜钴矿化的叠加和局部富集。当地充沛的降雨量、断层及其破碎带良好的透水性、适宜的温度以及巨大的时间跨度,使得矿床的次生氧化作用强烈。矿床成因类型属于与地层、断层关系密切的沉积-热液改造型铜钴矿床。上述成果和认识,对加丹加地区今后铜钴矿床的找矿和预测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其它地区铜钴矿的找矿与勘查工作也具有新的启迪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