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检测实验组患者口服糖皮质激素前后和对照组健康人对应时间的唾液蛋白含量、牙齿硬组织平均灰度值、下颌骨平均灰度值、颏孔区下缘皮质骨厚度及患龋指数的变化,探讨其与龋病发生、发展的相关性。 方法:设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收集实验组服用糖皮质激素前、服用6个月后和服用12个月后及对照组首次、6个月后、12个月后的混合唾液样本,检测其中乳酸脱氢酶、免疫球蛋白A和溶菌酶的含量;对两组受试者在初次、6个月后和12个月后分别拍摄头面部曲面体层全景片,测量颏孔区下缘皮质骨厚度,计算牙齿硬组织平均灰度值和下颌骨平均灰度值;检查两组受试者初次、6个月后和12个月后龋坏情况并计算龋病指数。采用SPSS17.0软件包对结果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观测颏孔区下缘皮质骨厚度、牙齿硬组织平均灰度值、下颌骨平均灰度值、唾液蛋白和龋病指数的变化,并探讨其与龋病变化的相关性。 结果:实验组患者口服糖皮质激素后唾液溶菌酶含量、免疫球蛋白A含量显著低于正常组(P<0.01),唾液乳酸脱氢酶含量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牙齿硬组织平均灰度值显著降低(P<0.01)。实验组患者龋失补牙面数、龋失补牙数、龋蚀指数在口服糖皮质激素6个月后、12个月后均显著升高,12个月后与服用前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牙齿硬组织平均灰度值和唾液溶菌酶含量、唾液免疫球蛋白A含量与龋失补牙面数、龋失补牙数、龋蚀指数显著负相关。唾液乳酸脱氢酶含量与龋失补牙面数、龋失补牙数、龋蚀指数显著正相关。 结论:患者长期口服糖皮质激素后,唾液中溶菌酶、免疫球蛋白 A和乳酸脱氢酶含量发生改变,龋失补牙面数、龋失补牙数、龋蚀指数显著上升,牙齿硬组织平均灰度值显著降低,提示患者的患龋风险增加。唾液溶菌酶、免疫球蛋白A和乳酸脱氢酶在龋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发挥了重要的免疫防御作用。使用计算机分析头面部曲面体层全景片并计算灰度值是检测牙齿硬组织密度及颌骨密度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