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Austin(1962)提出言语行为理论以来,指令类言语行为的研究已有半个世纪之久,语用学界在这一领域中取得了数量大、范围广的成果。然而,传统语用学理论在解释指令类言语行为语用推理上存在着不足,例如它没有解释为什么听话人进行语用推理的速度会如此迅捷,也没有探讨语用推理的概念本质(张辉,2002)。认知语言学的出现和发展使人们普遍认识到转喻与隐喻一样,它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手段,更是一种理解和生成话语的方式。Panther & Thornburg(1997,1998,1999)开了从认知和语用双角度研究间接言语行为之先河,系统阐述了言语行为的转喻研究,其中在言语行为场境理论基础上进行的转喻推理研究对言语行为的理解最具阐释力。曹禺先生的经典戏剧《雷雨》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望,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戏剧创作的顶峰(孙海芳,2005)。许多学者从文学理论角度对《雷雨》的主题思想,人物性格和戏剧冲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运用现代语言学理论来研究该戏剧语言的文章为数不多,由此本文尝试在言语行为转喻这一倍受关注的认知理论基础上解读《雷雨》中的指令类言语行为。通过对文本的仔细分析,我们发现《雷雨》中的指令类言语行为结构分为:1)核心结构;2)分支结构(前提分支,理据分支,实现分支);3)核心+分支结构。该剧文本中最常见的指令类言语行为结构是核心结构和分支结构。理据分支在分支结构中最为常用。同时,本文也分析了主要人物是如何转喻地运用指令类言语行为来达到自己的交际意图。另外,本文对主要人物的指令类言语行为进行了转喻解读,分析影响其指令结构选择的因素,从中我们发现指令类言语行为中普遍存在言语行为类型转换问题。本研究具有以下几点启示。首先,运用认知转喻理论来解读指令类言语行为可以补充和丰富语用学的理论.其次,对文本的认知解读可以深化人们对主要人物形象及其语言特色的理解。另外,言语行为场境基础上的转喻推理理论对会话连贯、语用误解等语言现象的研究也具有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