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血桐(Macaranga tanarius(L.) Muell.—Arg),大戟科血桐属植物,乔木,广泛分布于我国沿海地区,在前期实验中,被选用为群落改造的主要树种在治理外来入侵种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 H.B.K.)的危害中表现出对薇甘菊生长和蔓延具有良好的耐受和控制作用,但其机理不明确。本研究从化感作用及乔木构筑型的角度探讨血桐与薇甘菊的关系,以揭示血桐抗藤本攀援覆盖、控制薇甘菊的机理及群落改造树种的筛选原则,为藤本有害种的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对血桐改造林的土壤水浸液、成熟植株的茎、叶水提液进行生物测定,以验证血桐是否通过根际分泌和茎叶淋溶途径释放化感物质。结果表明,仅在叶水提液的处理下薇甘菊种子的萌发率和幼苗的根长得到促进,苗高受到抑制;继依次利用正己烷,乙酸乙酯和乙醇三种有机溶剂浸提血桐叶粉,对所得的浸提物进行生物测定的结果表明,血桐叶片的有机溶剂提取物对薇甘菊种子萌发和生长几乎无抑制作用,即未见有抑制薇甘菊种子萌发和生长的化感物质。
为揭示血桐落叶对薇甘菊幼苗的影响,采用在添加血桐叶粉的土壤中种植薇甘菊幼苗的实验方法,结果显示,添加1/50的血桐叶粉显著提高了薇甘菊植株的根生物量和根冠比,但对叶片数目、叶生物量、相对叶面积、茎长、茎生物量、比茎长、节数、总生物量等形态指标均无影响。但在两个质量比血桐叶粉的处理下,叶绿素含量,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均受到极显著的抑制,这表明血桐叶降解释放的化学物质使薇甘菊对光的适应性减弱,光合作用受到抑制,生存竞争能力降低。
利用标记新叶的方法以掌握血桐叶片的生长和凋落动态,计算得血桐的叶片寿命约为196天,小于大多数常绿阔叶乔木;对血桐构筑形的观测还发现,血桐生长迅速,冠幅较大,构筑形呈广伞状,叶片较集中于树冠表面,树干光滑通直,成树的低层侧枝数量较少,且生长周期较短,质地较脆,易断,在较短时间内可以形成郁闭生境。人工添加PVC管和塑料缆绳改变血桐的构筑形,结果表明,薇甘菊幼苗的成活率分别得到显著和极显著的提高,净光合速率也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说明血桐的侧枝动态对其的抗性具有很大贡献。
血桐通过根际分泌和茎叶淋溶方式基本不释放对薇甘菊有抑制作用的化感物质;落叶腐解释放的化感物质对薇甘菊的光合和叶绿素等指标影响显著,但对大多数形态指标不具影响;因此推断,血桐的化感作用不足以遏制薇甘菊。特殊构筑形及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形成郁闭生境是血桐抵抗入侵藤本的主要原因,在华南地区或有血桐分布的东南亚等地,选用地带性树种进行群落改造以抵抗入侵或本地藤本的危害时,可以使其作为首选树种。